论文导读:他不得不求助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品中充满沉重的命运感带来的神秘主义色彩。笔者认为,作者是运用意象、神话(圣经)故事和荒古实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达到给人以神秘色彩的目的的。
关键词:作品,神秘色彩,渲染
一
托玛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作家。在他的一系列以他的家乡道塞郡为背景的小说中,“最终的印象是一个邪恶的命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作用,毁坏他们幸福的各种可能性,并把他们引到悲剧的结局。”(艾弗·埃文斯,1984:293)他既不能认识到社会变化的真正根源,也找不到社会未来的真正道路;他不得不求助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品中充满沉重的命运感带来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创作于1891年,其副题是“一个纯洁女人的故事”。苔丝是一个贫苦人的女儿,天生丽质,赋性灵敏。这些本质似要给她带来幸福;而她的命运却是这样:她的美丽及追求幸福的愿望招致了她的灭亡。她因家贫到亚雷·德伯家做工,遭到了德伯的强奸,尔后生下一个私生子。由于社会成见的咄咄逼人,苔丝远离家乡,到一家农场作牛奶女工。在那里,她和牧师的儿子克莱相爱。新婚之夜,苔丝将自己的“罪行”向新郎如实说出,而新郎却不能忍受,弃之出走。论文参考网。为贫苦所逼的苔丝,不得不又受德伯的庇护。克莱在国外历经挫折,悔过于过去,又来找苔丝重修旧好,苔丝此时才觉得正是德伯将自己的终身幸福葬送了,一怒之下,杀死了德伯。苔丝和克莱过了短暂的幸福生活后,被判处死刑。“‘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1957:538)这是哈代在小说最后对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哀总结。
《苔丝》的读者以及不少的批评家,都感到一种灰朦朦的色彩在眼前。在这层暗纱之后,有一种神秘的“内在意志”在左右人类命运。笔者认为,作者是运用意象、神话(圣经)故事和荒古实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达到给人以神秘色彩的目的的。下面,就以作品中的实例,谈一下这些手法的运用。论文参考网。
二
(一)意象。所谓意象,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表现人们在理智与情感方面的体会和经验。”(秦秀白,1988:561)例如,在苔丝受辱的那天晚上,是个雾天。作者这样写道:
德伯弯下腰伏下身去,听见了一种匀静细微的呼吸。他跪了下去,把腰弯得更低,她(苔丝)的热气触到他的脸,他的脸一会儿就触到她的脸了。她正睡得很沉,眼毛上的眼泪还没干呢。(第11章)①
读到此,读者已意识到苔丝所要遭受的灾难。而且作者又告诉我们:“她眼毛上的眼泪还没干呢”,这似乎预示着,女主人公以后不知要流多少眼泪。在本章最后,作者阐明了这个意象的内涵:
象这个偏僻的乡村里苔丝自己家里人谈起话来老说的那种听天由命的话:“这是命中注定的”。令人痛心的地方就在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从此以后的身份,和她刚迈出她父母的门到纯瑞脊农场去碰运气那时候的身份,中间有不可测量的鸿沟了。(第11章)
在小说以后的情节中,至少还有三处关于眼泪的描写,这会使读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到苔丝第一次流泪的情景。这种偶然因素一再出现,形成一种必然的东西,象一条无形的细线贯串全书始终,给人一种灾难和不幸的联想。
以后关于眼泪的描写,如在纯瑞脊农场苔丝和克莱相爱时,有一天早晨他们散步时“苔丝的眼毛上都挂满了由雾变成的细小的钻石,头发上也挂满了小珍珠一般的水珠。”(第20章)而在第31章中,当克莱和苔丝互相表露他们的爱慕之情时,周围的自然环境又使我们联想到苔丝第一次流泪的描写:
他们在河边上流连,一直流连到雾气四面扰来,又把他们围了起来――在这个时节里,雾来得早象小小的水晶,粘到她的眼毛上,粘到他的眉毛上和头发上。(第31章)
这一串意象的最后一幕不易察觉,这是苔丝在新婚之夜向克莱道出自己的“罪过”之后,克莱非常痛苦。下面是克莱表情的描写:
她差不多没看见,有一颗眼泪,慢慢地从他脸上流下来一颗很大的眼泪,把它流过的那块地方的毛孔都放大了,好象那颗眼泪就是显微镜上的物镜一样。(第35章)
“雾”和“眼泪”是以上几处意象的主要画面的线条。这种微妙的手法给人的印象既模糊又清晰;它的神秘色彩自然也表现出来了。
我们甚至可以把哈代意象的娴熟运用称作“印象主义”象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弗兰克。奥康纳指出的那样,“图画般异常敏感的想象。这在哈代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哈代毫无疑问受到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也受到拉裴尔前派道德画的影响。”(1987:449)
(二)神话(圣经故事)。圣经故事对欧美文学的影响之巨大,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论文参考网。而圣经的神学思想也是贯串始终的:有上古神话的演绎故事,如《创世纪》,也有将神情赋于人身的故事,如关于摩西、基督等先知形象的塑造。而神话本身的神秘性和超人性是最显而易见的。在《苔丝》中,几乎每章节都有对《圣经》的引用。有些是直引,有些是用自己的语言传达,有些则是套用圣经故事。这些都不是在表明,作者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是在为其艺术效果制造神秘感。
在第10章中,苔丝已“不再是处女”。有一次她想试着唱民歌,“她试了好几个民歌,都不足表达心之所感;后来她想起来,在还没尝知识果之前,在礼拜早晨,她的眼睛常常浏览那卷《圣经》……”这里,“尝知识果”之说,源于《圣经》。《创世纪》第二章说,耶和华上帝在伊甸园,园中有生命树和知识树。……耶和华上帝吩咐亚当,园中有各种果子可以吃,只是知识树中的果子不能吃。耶和华为亚当造了一个女人叫夏娃。当时夫妻二人赤身裸体,并不知羞。第三章说,蛇诱惑夏娃,吃了知识之果,并给丈夫吃。二人眼睛明亮了,知道了羞。上帝知道了,就把二人逐出伊甸园,并让女人受分娩之苦,且受辖于男人;男人也必受劳作之苦。人类的先祖违背上帝的旨意而受到惩罚,这就是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哈代在此借用“没尝知识果”的典故,则是指她没失贞之前,也暗示她的失贞,即“尝过知识果”后,是犯下了多么大的“罪”,犹如人类的“原罪”一样,既已做过,便回不到伊甸园——即所谓幸福之乡了。
在第27章,作者又提到圣经这个故事。苔丝和克莱正在热恋,“起初她不肯向他直视,但是待了一会儿,她就抬起头来,一直瞅着克莱,瞅的样子,大概就是夏娃第二次醒来瞅亚当的时候所应有的。”所谓“第二次醒来”,也就是夏娃吃了知识之果之后,眼睛明亮了;再看亚当,知了羞。这一方面描绘苔丝的爱情的甜美,同时又拿圣经故事喻此爱情之不幸:苔丝象夏娃一样,要受“上帝”的某种“惩罚”。
N·弗莱曾说,圣经故事的内容,“不是因为历史真实性而被写进圣经书上的,而是由于其它原因。这些原因大抵因宗教精神的奥秘有关。”(1986:299)可以这么说,哈代引用圣经故事不是为加强小说的真实性,而是给作品加上了宗教精神的奥秘,从而表现了他创作的一种倾向。
(三)荒古实物及环境描写。苔丝工作的农场棱窟槐的环境之恶劣,设置之简陋,工人之粗野,有一种大荒原凄凉、冷漠、阴沉的色彩,使读者感到它或是个有生性的怪物。请看下一段描写:
那些草场伸到灰色的远处,一直到爱敦荒原上苍郁峻峭的山坡上才算尽头,山顶上就是一丛一丛和一片一片的杉树,它们尖尖的树梢并排耸起,老远看来,仿佛是城垛上的箭楼,横压在魔堡上面。(第30章)
苔丝和克莱的新婚之夜,作者安排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哥特式的插曲。克莱由于内心极度痛苦,夜游症复发,抱着苔丝在一个“寺院早已残破消灭了”的古刹游荡——
……他们现在到了寺院的旧址上,进入一片人造林里面了。克莱把苔丝换了一种抱法,往前走了儿步,走到寺院教堂圣坛所在的废址那儿。靠着北墙,放着一个石头棺材,原先是个方丈的,现在却空了;到这儿旅行的人,凡是喜欢在凄惨滋味里寻开心的,都要在棺材里躺一躺。克莱小心谨慎地把苔丝放在这个石头棺材里,在她的嘴唇上,又吻了一下,跟着喘了一口粗气,仿佛完成了重大心愿似的。(第37章)
这段描写,大大渲染了神秘可怖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克莱在极度痛苦下所做的令人理解的事情。小说最后,克莱和苔丝的妹妹携手走过苔丝被绞死的地方,这时作者有一段使人感到喘不过气的压抑的描写:
……在城里别的阁楼面前,背着这一大片绵延辽远的景物,立着一所红砖盖的大楼,有灰色的平房顶和一溜一溜带栅栏的小窗户,表示那是囚禁的地方。它那规矩拘板的样式,跟那些参差、错落的哥特式楼阁恰恰相反。打路上从它前面经过,水松和长青橡多少把它遮住了些,但是现在在这个山坡上看着,它却够清楚的。……楼的正中间有个丑恶难看的八角高阁,背着东方的天边耸起,从山上看来,正背着光亮,只能看到它的阴面,所以它就好象全城里的美景里唯一的污点。(第59章)
这是苔丝被绞死的地方,“全城唯一的污点”,“丑恶难看的八角高阁,背着东方的天边耸起”,无疑,它遮住了太阳,给大地留下黑暗的阴影。多么匠心独到的描写!
以上的景物描写,无需多加分析,它给读者的感染力是强烈的。它把读者一步一步地带到19世纪的英国荒原;再越过19世纪,走向更远,使我们感到一个渺茫、黑暗的怪物体隐约闪现。这也是作者渲染“内在意志”的灵性的一种奇特的手法
必须指出,所谓“内在意志”对这个世界的主宰,是作者不能或不完全能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作以科学的分析,而正像前文指出的那样,是由于作者的家族史及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使他堕入了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深渊。照哈代所说,人类悲剧的基础是和相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的冲突。大自然在哈代的笔下是无情的,社会也是如此。“内在意志”主宰社会和人类命运,神秘而不可知。80年代至90年代,哈代曾对自己的这种思想产生困惑。但最终,他也没有摆脱“全人类必遭灭亡”的宿命观的束缚。哈代自己作总结说,“由必然性所决定的应有悲剧,……简单说,是最高的悲剧。”即使如此,我们仍要肯定哈代。因为,他的感性、他的直觉、他对人类的理解是很伟大、很深刻的,也许比英国任何一位小说家都深刻。
参考文献:
①本文未加注释的引文均引自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一书。
[1]艾弗埃文斯者,英国文学简史,蔡仪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秦秀白,英语通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449页。
[5]弗莱,神话一原型批评[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