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龙朔诗坛(648—683):诗风融合的“新变”
龙朔诗坛的诗人大多是由科举考试而来,作为初入宫廷的新进士子,在社会环境的羁押下,造成了他们的人格的缺失,由此形成诗歌上的审美情趣和创制方式与贞观诗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贞观诗坛的基础上随着宫廷政变、诗人群体发生了变化,文风得以全面整合。“上官体”纤微雕刻、属对工切、声律谨严的唯美形式,许敬宗等人的错彩镂金、雕馈满眼与龙朔时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诗人人格的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底层的社会出身和宫廷的滔天富贵促使他们不得不依照社会的需要而进行自我调整,在应制诗中就表现了不同于贞观诗坛应制诗的“新变”意识,在诗歌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新的飞跃。
上官体的应制诗巧妙地避开了镶金嵌玉的华丽辞藻堆砌的凝滞呆板,以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体悟人间百态的变化,在对景物的选取中,注意景物之间的合理配合和色彩料理。免费论文网。在接受传统的艺术变化中融进了自身的创作体验,进一步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功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试看其《早春桂林殿应诏》: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这首诗并不摆脱宫廷诗的“三部式”的结构程式,用一种清新自然的笔调对桂林殿早春的优美景色进行细描细绘,首联巧妙点题,中二联使用宽泛、工整的对句作结构性展开,但却避开了传统宫廷诗用事藻词的惯例,而是以疏朗的意象描绘宫宛初春景色。诗人以灵心妙技观景状物,意象新奇独创,描写初春景致,清新明丽:流莺满树,芳草积堤,生动地传达出早春的神韵,而晓树—春堤,流莺—芳草,一笔荡开,扩大了意境的范围,两组意象并列配置,造成视境的开合与感觉的挪移,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相结合的方式,在明丽的色调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显示了诗人良好的艺术感受能力。“满”字辅“积”字使静止的景物顿生光辉,清新明丽,意象新奇;“风光一空碧”两名尤为绝妙:露珠在风光中闪烁,着一“翻”字,形象传神,雪花飘扬自天而降,着一“上”字造成视角的纵横开合,使人感到雪花“仿佛要返向产生它们的碧蓝的天空。听觉、视觉、嗅觉的交叉转换,色彩与景物的有机搭配,使全诗流淌着春意融融的情韵之美,表现出诗人所具有的细腻观察力和以虚实相间的空间营构、创造诗境的能力。尾联以含蓄蕴藉的手法,将日暮的景象化入想像之中:暖暖的夕阳映照满目的青山,翩翩的彩蝶萦绕在身旁,一种安逸闲适开朗的心境便跃然而出。同时对“对仗”这一艺术手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显现出其应制诗的别样体势特色,如其《奉和山夜临秋》的末四句:“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朦烟壑深。”对仗的景物构成了意象的整合,不用浓涂重抹,而用平常之语,便勾勒出一幅草木萧疏、天高水清的秋山夜景图。
上官仪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才华,在诗歌的俪偶、用典、声律等美感形式乃至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都能集前人之所长而避其短,从而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铸成了具有典范意义的“上官体”,富有独特艺术生命属性,具有传世不衰艺术魅力的近体律诗的成熟定型,在结构形态和操作方法乃至体势风貌诸方面都给后来者以切近的启迪,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开拓。陈子昂在对理想诗歌风貌的构想中,就自觉不自觉地吸纳了“上官体”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成就“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除“骨气”外,其余所指则均与声律藻饰等美感形式方面的要求有关。因此,谢无量在《中国大文学史》卷六中就有这样的感慨:“‘上官体’尤波澜深大,足以代表初唐之体格者也。”
许敬宗的应制诗集中在“颂美”方面做文章,以“乾坤日月张其文,山河鬼神走其思”来充分显示这方面的突出才能,从天地合德的角度来表现高宗武后的“丰功伟绩”。试看其《奉和宴中山应制》:
飞云旋碧海,解网宥青丘。养贤停八骏,观风驻五牛。
张乐临尧野,扬麾历舜州。中山献仙酤,赵媛发清讴。
塞门朱雁入,效薮紫麟游。一举氛霓静,千龄德化流。
全诗通过“飞云”、“碧海”、“青丘”等宏伟阔大意象的选取,辅之以青紫朱黄的皇家色彩的配合,使全诗洋溢着皇恩浩荡、金玉满堂、玲珑剔透、瑞气端详的皇家气象,对武后高宗进行了“由衷”的祝愿:与天齐寿,日月同光。把歌女舞姬融人皇恩德化的主题之中,其措辞庄雅,把南朝宫体的轻艳题材与歌功颂德的严肃主题结合起来,意象密集,辞藻华丽,用典繁复,虽不乏溢美之辞,但造语新奇,典故迭出,大量连缀的阔大意象来竞构“龙凤呈祥、天地共辉”的气氛,用语整饬、对仗工稳显示了应制诗的一些艺术魅力。其《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诗云:
睿想追嘉豫,临轩御早秋。斜晖丽粉壁,清吹肃朱楼。
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小臣参广宴,大造谅难酬。
这首应制诗写宴聚娱兴场面,使用了“朱楼”、“雕窗”等语,把笔触伸进静幽隐秘的宫闹深处,“清歌”弥漫,“艳曲”云流。但是,作者没有大肆渲染歌情舞态,也没有流露丝毫的赏狎心理,而是借声色之乐表达对浩荡天恩的颂扬,抒发知恩图报的心愿。特别是在意象的选取、句式的锤炼、色彩的搭配、气氛的烘托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许敬宗的诗歌理论体现在他的《为司徒赵国公谢皇太子寄诗笺》和《谢皇太子玉华山宫铭赋启》两篇文章中,前文的“……化成天下资系象以导洪源,体物缘情,自风骚而绵列代……词运理而参神,气凌云而含粹。五章间发,若启荣光之图;六律相宣,如覿奏金之字。免费论文网。”后文的“……仙鹤和吟,渐八音于雅韵;神龙缛彩,谢五色于雕文。绮布天庭,云生石砌,理含贞邃,雅达谷处之端;趣极幽闭,妙尽岩居之体。……究写真之奥旨,擅体物之穷神。……理超辞表,意生文外。”在应制的题材中注入了贞邃之理、幽闲之趣,崇尚言外之意,审美趣味与风格特征在艺术文化源渊上,继承了两汉苑囿大赋和贞观应制诗的铺张藻饰的文学传统,在功名干进意识上具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汉大赋中的宫殿苑囿以其广阔的空间、巨大的包容性和整饰有序的结构,囊括了西京宫廷士人由统一繁盛的帝国气象而激发起来的吞吐宇宙的雄伟气魄和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理性精神,龙朔应制诗题材中的京都长安作为“一统帝国的力量和财富的突出象征”,表现出典雅整肃的宏伟气势与阔大胸怀,同时对西京大赋微弱的“劝百讽一”内容的有意改变而代之以对皇帝私人行为的称美道颂, 由此而形成的宏伟意象的描绘对于盛唐诗歌的以壮丽雄伟为尚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