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荷樵,一客听琴”的语言风格非常发人深省。《二十四诗品》常常每句只有四字,但都能描述得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两句也只是粗略勾勒出两者的行为,对二人的外貌并不提及,与“落落欲往,矫矫不群”(《飘逸》)和“幽人空山,过雨采O”(《自然》)相比,显得非常朴实恬淡,读来仿佛是有意为之。罗仲鼎《诗品〈今析〉》认为这两句“全用白描”,诗句本身就是“实境诗风的典型代表”。
(四)“情性所至,妙不自寻”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言「情性所至」,此句显得真实;言「妙不自寻」,可以看出诗境得出自然,并非有意寻之:这就是「遇之自天」也。正因为遇之自天,偶然所得,所以成为了「泠然希音」。老子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将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无为自然的音乐,另一种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可看出老子推崇的是无为自然的音乐,而非人为的美。这与前一句情性所至,妙不自寻相互呼应。重情性即强调言之有物,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满溢而不得不吐之为快。“情性所至”指的就是言之有物,有感而发。
“实境”一品主要指好的诗境粗看写实,细读却是“应目会心”的,这些诗歌并不是有意为之的。“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这四句是对“实境”的生动刻画,清澈的溪水蜿蜒无尽,幽静的松林在山间小道上洒下一片绿荫,樵夫与听琴之士都自如洒脱,无所拘束。因此后四句说想要获得“实境”,不应生造,而要“遇之自天”,此种机会难寻,飘渺如同“泠然希音”。可以看出,“实境”的关键在于自然天成,要想获得此境界,要求诗人创作上要善于抓住乍现的灵感,对心中和眼中涌现的境界,诗人要很真实地记录下来,因此实境这一境界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四、“实境”在作品中的体现
实境并非直白书写所见,而应该注重情性,如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云:“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此词读来荡气回肠,词人直抒胸臆,发自情性,实乃实境品的鲜明例证之一。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此诗描写的生活境况窘迫的画面充满着令人心酸和同情的感觉。后几句写卢纶来访,诗人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不自胜。俞陛云《诗境浅说》:“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悲喜交融,却是实在的境界,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诗人的情绪似乎也能感染读者,因而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流传甚广的佳作,而“实境”作为二十四品中的的重要一品,不仅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还拥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此品上承“委曲”,下启“悲慨”,描述的“清涧之曲,碧松之荫。一客荷樵,一客听琴”的意境,以诗写诗,使人如置身画中,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真情实感。明代都穆在他的《南濠诗话》中云:“学诗浑似学参禅,语要惊人不在联。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明代王世贞所著《艺苑卮言》卷一:“宁近无远,宁朴无虚,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一涉议论,便是鬼道。”可以看出,实境一品对后世的诗学评论及创作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2](唐)王维《王维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