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可能是姑娘故意试探男青年,看对方是否是真心实意的喜欢自己,因此故意拒绝了对方,想看看对方遭到拒绝之后的行动,是继续追求呢?还是就此罢休呢?
第三次,男孩又来了,他并没有因为遭到了一次拒绝就放弃了,而是继续来到这条清清的河边。这一次他来演奏琴瑟。琴瑟这种乐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说夫妻感情和睦,往往会用琴瑟相谐这样的词语来形容。
男孩子带着象征着夫妻感情融洽的乐器琴瑟来演奏,其实是有着一番深意的。这时候男孩子演奏琴瑟的目的是为了亲近这位淑女,这位女孩子看见男孩子初次失败之后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拿来了乐器弹奏给自己听,女孩子的心里其实应该是欣喜的。她因为对方经受住了她的考验而欣喜,也因为男青年弹奏琴瑟的美妙旋律而欣喜着。
第四次男孩子拿来了钟鼓,他击打着这样大型的乐器,希望能够让女孩觉得开心。这时的男孩并没有许多私心,他并没有一定要女孩子爱上自己,跟自己结婚不可。而是希望自己击打钟鼓所发出来的声音,能够让女孩觉得开心。
这样的一个非常单纯的目的,相对于祈求爱情而言,这个精神境界其实是又一次升华。尽管他得不到这个女孩子,也没有关系,他只是很单纯的希望女孩子高兴高兴,这样子他就很满足了。这样的一种潇洒豁达的爱情观,相对于那些非我不可,即使我得不到,我也不会让别人得到的爱情观来说,无疑更加的高尚与真挚。
但是,为什么说这首诗反映的是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呢?一个普通的男青年,为什么能够称他为君子?一个平凡的女孩子,我们又为什么会说她是个淑女呢?
这是从他们的思想行为反应出来的。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在喜欢上了某一个女孩子之后,向对方求爱,遭到拒绝之后,他并没有责斥对方,或者是表达自己对于被拒绝的不满。他只是有点失落和伤心,回到家里之后,脑海里依旧想着对方,期待着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而没有埋怨或者是死缠烂打。
这样的一种长久的无法停止的思念让这位君子非常忧愁,以至于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始终无法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样的一种真情流露,却又不强加于人,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即使第一次示爱失败了,君子并不放弃,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更加温和柔美的方式来倾诉哀情。琴瑟发出的清缓声音,让人觉得安静,并且沉醉其中,君子想用这种方式来亲近那个淑女。但是君子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在于亲近一下对方就完事了,君子希望自己能够令对方感到快乐。于是他又拿来钟鼓,希望她听见钟鼓声之后,能够从内心里觉得开心,这样就好了。
这确实是君子所为,对于自己爱的,勇敢追求,即使追求失败,但是也不放弃,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她,去亲近她,去想方设法使对方高兴。这体现了真爱并不是占有,而是让对方过得开心这个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而不是像其他男人那样,对于自己追求不得的女孩子,要么死缠烂打,要么就无中生有,毁谤对方,让其他的男孩子也讨厌这个女孩子。就是自己得不到的,宁愿让她毁灭,也绝不让别的男人得到她,这是小人的做法。
那么这个女孩子有时如何体现出她的淑女的呢?所谓的淑女,应该是相貌清秀,性格温柔娴静的女孩子。《关雎》里面的这个女性,就是这样一个窈窕淑女。
首先,她可能个普通人家的姑娘,所以才会亲自去河边采摘荇菜。如果是官家小姐或者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应该不会亲自动手去劳作吧。尽管是个普通人家的姑娘,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淑女气质。她十分勤劳,每天一大清早就去河边劳动,她的动作十分灵巧,一左一右的采摘着荇菜,不知疲惫反而乐在其中。当然了,表现出她是个淑女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还要看淑女时如何来处理突发事件的。
在本诗中,一个男子来向她示爱就是一个突发事件,那么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应对的呢?
至始至终,她都没有说一句话,甚至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自顾自的在那里劳动着,这样的一种沉得住气,内敛,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稳重个性,应该是一个淑女所具备的。尽管她外表和动作都没有变化,但是实际上,她的内心,一定是有所触动,并且已经在缓缓的发生变化的。
试想,如果她真的很反感那个男青年的话,在她第一次发现对方在观察她的时候,她或许就已经逃回家去了。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第二天继续到同样的地方来,和从前一样劳动,手里面在劳动着,心理面可能在想着对方,想着他为什么还没有来?与其说她是在劳动,不如说她是在等待着对方的出现。
等到对方来了之后,对方向她求爱,她内心其实是欣喜的,但是却想先试探一下对方的虚实,看看对方是否是真心对待,同时也体现出女孩子对于婚姻爱情的慎重与认真。后来男孩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还是像以前一样到河边来看他,并且还带来了琴瑟弹奏,希望可以借此亲近她。
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看错人,对方确实是真心对待这件事的,她对于自己对对方的这个考验所收到的效果非常满意。也就是说对于对方的反应,对于对方这个人,她都觉得非常满意。
因此就有了最后一章,男青年拿来钟鼓,击打着这些乐器,希望女孩子会觉得快乐。其实听见这些乐器声音之后,并不仅仅是只有女孩子觉得快乐,我相信他们两个人都会觉得很快乐,相处的非常的和谐融洽,就像河里小洲上的那对幸福的关雎鸟儿一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出孔子的诗学观念。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字,仁者爱人,人们因为有了仁,而得到了快乐,这种快乐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快乐,还包含着思想中的愉悦。然而这种身心的愉悦又是井然有序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这样的一种身心俱乐,次序井然的一幅画面,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美感。
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情感,孔子认为人觉得哀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情感,我们有理由为某件事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而感到悲哀和惋惜,但是我们没有必要觉得伤。
实际上,哀和伤是两种感情程度截然不同的状态,伤比哀的程度更深切,更容易伤害人的心灵。孔子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多的领会 “伤”这种感情,因为这种感情会伤害人,会使人觉得不愉悦,会对人的思想和未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孔子不提倡“伤”这种情感。
孔子是一位最典型的仁者,正是因为他爱人,所以他不愿意人们产生这些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孔子“仁 ”的具体体现。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