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唐代悼亡诗浅探_中晚唐

时间:2013-01-23  作者:丁雪艳

论文导读::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有唐一代的悼亡诗也蔚为大观。而纵观唐代悼亡诗,其外部特征有二:其一是多集中于中晚唐,其二是多为居丧期间所作。这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诗风、诗体自身发展规律及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论文关键词:唐代,悼亡诗,外部特征,中晚唐
 

悼亡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溯其源流最早可见于《诗经·邶风·绿衣》和《诗经·唐风·葛生》。悼亡诗自晋代潘岳《悼亡三首》开始,成为悼念亡妻的专称。历来探讨悼亡诗作的人不少,但多倾向于探讨诗作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很少有人从其外部特征入手。

本文仅就有唐一代初、盛、中、晚四个分期中悼亡诗的分布,赋诗时间与当时诗风及社会风貌关系作一探讨。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中晚唐,有唐一代的悼亡诗也蔚为大观,悼亡诗的数量大大增多,名作纷呈,如杜审言、李白、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赵嘏等都或多或少有悼亡诗名作。纵观唐代悼亡诗,有两个显著特征:

其一:就悼亡诗数量分布而言,唐代悼亡诗多集中于中晚唐。笔者翻检《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初盛唐诗作中悼亡诗寥寥无几,而且很少为人注意论文开题报告。大致而言,初盛唐时期,有杜审言《悼亡》一首(《全唐诗》卷六二)、李白《奔亡道中五首》(《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一)等,且文学史上多不提及。而于中晚唐时期,诸家悼亡之作很多中晚唐,其间亦不乏悼亡名作。如韦应物《伤逝》、《往富平伤怀》、《出还》、《冬夜》、《送终》、《除日》、《月夜》、《过昭国里故第》、《感梦》、《秋夜》等二十六首(《全唐诗》卷一九一至一九三),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少女生日感怀》等二首(《全唐诗》卷二七四),孟郊《悼亡》一首(《全唐诗》卷三八一),元稹《夜闲》、《遣悲怀》、《感梦》、《梦成之》、《妻满月日相唁》等三十五首(《全唐诗》卷四Ο四),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属疾》、《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房中曲》、《正月崇让宅》等八首(《全唐诗》卷五四Ο、五四一),赵嘏《悼亡》二首(《全唐诗》卷五五○)等等,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中晚唐悼亡诗数量大大超过初盛唐。

纵观唐代文学史,初唐诗歌题材扩大,诗人群体增多,开一代诗风之先河。诗至盛唐达到鼎盛的高峰,在唐诗的四个阶段中中晚唐,成就最为辉煌。许多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的诗人。时人论之“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 河岳英灵集· 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为后世仰观而又无法企及,但作为一种题材的悼亡诗却 数量不多且多为人忽略。然而,中唐大历、贞元年间相对为唐诗的低潮期,晚唐则为唐诗的衰落期,而正是在这样的衰颓期,悼亡诗却大获发展。如:

“昔日戏言身后事中晚唐,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奴,也曾因梦送钱财论文开题报告。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其二)

此诗作者从回忆往事、感怀旧物入笔,极尽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使夫妻间相濡以沫之情溢于言表,使人读来,凄然之情油然而生。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中晚唐,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李商隐《房中曲》)

本诗作者从往昔和未来两处着笔,用幽艳的语言写深切的悲伤,笔调纤弱,感情深厚诚挚,将满怀凄绝藏于平淡的描写中。

上面只是略举两例,由此可见中晚唐悼亡诗的艺术水平。无论是诗歌的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内容、意境创造都达到了历代悼亡诗的最高水平。

其二:就赋诗时间而言,唐代悼亡诗多不避礼法,甚而有些为居丧期间所写。这是唐代悼亡诗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中晚唐,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由是可观,古仁人君子要“敬始而慎终”,对于丧礼尤为看重。而《仪礼·士丧礼》要求居丧期间“哭昼夜无时,非丧事不言。”[1](卷十二) 《仪礼·丧服》所记,妻子殁后,丈夫当服丧一年中晚唐,其间不得举乐,除服才能恢复正常生活。陈寅恪也曾谈及: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2](P99)钱钟书也考明“历世以居丧赋诗为不韪”[3](第一一九节) 在儒家思想占正统的年代,世人多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教条。况且,古人对于悼亡祭亲主要是看其哀毁伤身的实际行动中晚唐,而非其动情言辞。若反复咏叹反有华而不实的矫情之嫌。古代礼制要求人们居丧期间“非丧事不言”,居丧赋诗是为不韪论文开题报告。清人何义门批点《文选》,对于潘岳《悼亡诗》极力证明其作于“终制”“释服”以后,“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4](卷四十六)苏轼的悼亡名作也是在十年后才吟诵而出“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记梦》)。而在唐代,悼亡诗多作于奔亡或居丧期间,如:李白《奔亡道中五首》,韦应物自《伤逝》至《同德精舍旧居伤怀》十九首“尽伤怀时所作”,元稹的《妻满月日相唁》等悼亡之作也多为居丧期间所作。究其原因,在于当时封建礼法相对松弛。陈寅恪也曾有论及“此种社会阶级重词赋而不重经学,尚才华而不尚礼法,以故唐代进士科为浮薄放荡之徒所聚……夫进士词科之放佚姿肆,不守礼法中晚唐,固与社会阶级有关,然其任诞纵性,毫无顾忌。”[2](P86)正是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当时的伦理道德标准不一,人们对于儒家的封建礼法并不太在意。于是,居丧赋诗也未受到指摘和谴责,进而合“礼”合“法”化。

以上两点仅从唐代悼亡诗的外部特征入手,就其数量分布、赋诗时间作一探讨。疏浅之处,希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点石斋石印本
[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 上海:中华书局1959.
[3]钱钟书.管锥编.[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4](清)何绰义门读书记[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哈代婚恋观新历史主义解读_颠覆
下一篇论文:唐小说中的侠客文化探析_浪漫主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