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黛玉不喜欢义山诗原因之探究_李义山-论文网

时间:2013-12-04  作者:郭亚磊
尽管如此,他仍渴望得到理解,尤其是恩师之子—令狐绹的原谅。《独孤有感》中“柔情终不远,遥妒以先深”。虽然义山对令狐绹仍怀有友谊之情,可终究无法回避的是对方早已对自己心怀芥蒂了。无法释怀的悲苦,只能倾泻在他的诗作中,这就形成了他诗歌含蓄丰富的特点。

不可质疑的是义山的这些悲苦人生经历,是黛玉所没有的。诗人在创作中会不可避免的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在涉世不深的黛玉的作品中是没有,因此反映在义山诗作中的那种悲苦、无奈也自然不会引起黛玉的共鸣。黛玉生活中的痛苦多来自于精神上的苦闷,她没有来自生活上的压力。尽管寄人篱下,却也衣食无忧,过着贵族小姐的生活。以她的个人经历,来体会义山一生的悲苦是很难领会透彻的。生活条件的优越,形成了她独特的个人气质。表现在她的诗作中的多是个人感伤情怀的抒发。她伤春悲秋,满腹愁绪,爱情的苦涩,封建大家庭的压力,都转化为一句句凝结着她心血的诗句。

而相反李义山则是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负。他承受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痛苦。他所面临的不仅有严酷的生存问题,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这些苦难共同形成了他思想的深沉。因此在他用诗作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时侯,他是含蓄的,哀婉的,甚至是晦涩的。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黛玉不喜欢李义山诗的原因了。

三、审美观的差异

在探讨黛玉为什么不喜欢义山诗—这一问题上,笔者并没有要褒黛玉而抑李义山的意思,也没有褒义山而抑黛玉之想,而是从客观层面上进行一些探讨,涉及到一个人的爱好,不可忽视的就是她的审美风格是什么的问题。在谈了黛玉义山的思想,个人经历以后,再来关注一下黛玉的审美风格以及义山诗歌的风格特征,以便更深入的了解黛玉不喜欢义山诗的原因。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有一段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文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然后再把陶渊明、应、阳[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黛玉最喜欢王维的诗。她借给香菱的是王维的《五言律集》,和香菱讨论的也是王维的诗。不仅如此,在黛玉的诗作中,也有王维的影子。

黛玉的诗歌风格大体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哀婉之作。如第三十七回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线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首联碾冰为土构思奇特。颔联用“偷”“借”,形象的写出了梅花不仅颜色洁白,更有高洁的品格。颈联用借喻的手法写白海棠如月中仙女一般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犹如闺中少女秋月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尾联用拟人的手法,活画出白海棠孤单高洁的品格。一如黛玉那孤傲高洁的形象一样,被李纨称作“风流别致”。第七十回的柳絮诗被称为“缠绵悲戚”,这些诗作都是黛玉多愁善感性格的体现。第二类诗作有些则明显是模仿王维之作。以白描为主,写自然风光,语言简洁自然。例如元妃省亲时代宝玉拟作的《杏连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种[织]忙?”这首诗像一幅工笔素描画,读者随诗人的描绘可以看到一幅秀丽清新的山庄风景图。

此外,黛玉论诗重天成,好自然。如第七十六回,黛玉评论湘云的诗句时,说“这一句‘寒塘渡鹤影’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对自然的追求,竟让她有搁笔之想,可见她对这种风格的重视。同时黛玉论作诗,重立意,不重诗律。第四十八回中“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都使得的。”

综上可以看出黛玉论诗重自然,偏重立意而不重形式。而李义山的诗作呢?前人评李义山的诗歌大多与“隐”有关。刘勰《文心雕龙》中解释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可见“隐”就是言外之旨,文外之义,即委婉含蓄,具有多义性。李义山的诗无疑具有这样的风格特征,他的诗朦胧绮丽而又蕴含丰富,使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不得不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慨和疑惑。深入的分析其原因,除了诗人构思精巧外,主要在于其诗作中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即大量的使用典故。

以李义山的名篇《锦瑟》为例,在这一诗作中,包含了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春心、沧海珠泪、蓝田日暖。如果单独看,每个典故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构成完整的意境。这些典故组合在一起,可能不符合逻辑上的联系,但却符合诗人内心的情感逻辑,是作者长期积累的内心感受的直接宣泄。庄生与蝴蝶的嬗变,杜鹃作为望帝的寄托,月光下晶莹的珠泪和烟雾飘渺的玉山,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又凄美的画卷。而这其中又流泻出诗人无尽的思念和思念不在的伤感、悲哀复杂的体验。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石器制造和形式感——兼论审美意识萌芽问题_发生学-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_社会变迁-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