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困境和对策--以贵州开阳、福泉阳戏为例

时间:2013-06-19  作者:彭福荣
第三,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保护效果值得评估。在“非遗”运动的浪潮中,社会各界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角度提出了诸多建议和采取了不少措施,意图增加保护的有效性。对于乡村仪式戏剧遗产而言,主要由有政府主导的商业性开发、专家学者践行的经院性改造和民间艺人自发创新等保护行为论文提纲怎么写。笔者保守地认为,上述行为的保护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一是商业性开发的投机性。党和国家从政治和文化的高度认识到非物质遗产的重要价值,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在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主导的行为往往具有浓厚的商业意味。要么将其作为经济资源的组成部分,纳入文化旅游产业来规划;要么践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数,为彰显地域特色和吸引外来投资,利用重大集会展演乡村戏剧。不论方式如何文学艺术论文,其终极目标为经济效益,而不是从文化繁荣出发和以遗产保护为归宿。“由于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本的挟持,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了迎合某些‘政绩工程’的需要,并为经济资本提供赢利机会。”[4]因此,经济视角下的商业性开发不能解决乡村仪式戏剧的生存问题。因为旅游景点、舞台精品的乡村仪式戏剧展演的只是其中片段和部分,而且失去其固有的文化环境和受众群体。何况,这类商业性开发本身就存在是否能持久的问题。

笔者在开阳禾丰乡田野考察中发现,当地阳戏保护工作归口于经济开发部门而不是文化部门,也曾利用民族节日进行阳戏表演。在乡领导看来,这种方式集中展示了阳戏艺术精华,彰显了地域文化底蕴,是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阳是贵州阳戏主要流传地区之一,阳戏资源十分丰富。民间艺人告诉笔者,阳戏表演可持续数天而不重复内容,表明阳戏剧目众多。应该相信,商业性开发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选到技艺精湛者,表演剧目亦是精华。但因表演目的和时间的限制,能够登台和表演的只是极少部分,其他的则可能长期因得不到展现和练习而逐渐被人遗忘,影响阳戏遗产保护的有效性与完整性。

二是经院性改造的危险性。乡村仪式戏剧遗产是世代乡民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描述社会理想、宣扬乡村伦理道德和表达人生志趣重要途径,对于维系乡村秩序和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乡村生活方式及乡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乡村仪式戏剧不断远离乡民的日常生活。为改变这种局面,拥有专业理论和技能的专家学者便着手对乡村仪式戏剧进行专业化改造。即根据戏剧艺术的相关理论,强化戏剧冲突,精练戏剧语言,提高戏剧表演,把乡村仪式戏剧向舞台戏剧方面转化。专业理论指导下的艺术提升对乡村仪式戏剧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应该指出的是,乡村仪式戏剧的艺术根源在乡村文化与乡民生活文学艺术论文,有其特定的戏剧消费群体,表演满足了特定观众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娃娃就喜欢看那花花绿绿的色道和那奇形怪状的面具;中年人就喜欢看说丑话和粗话出洋相,如柳青娘子、封秀才、唐二等等;老年人就喜欢看苦情戏剧,如梅花、孟姜、和事老等等;作为战争剧场来说,如过五关斩六将,韩霸相争等等,在过去来说,老中幼都喜欢看。”[5](P70)专家学者在改造过程中,必然很大程度以乡村仪式戏剧为基础,无法彻底去除浓重的乡土气息。专家学者经院性改造的结果当然介于乡村仪式戏剧和现代戏剧之间。不仅广大乡民对其“熟悉而陌生”而“似曾相识”,而且因其粗朴乡土气息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其难敌紧跟时代步伐的舞台戏剧,仍然无法找到长远的立足之地。“以‘传统戏曲’剧种的观念和艺术范式来规范,提升贵州的民族民间戏曲的内容、形式本身是行不通的。结果是城市观众、当代观众不接受,农村社会的平民百姓也不接受,他们也很少有观看这类戏曲的机会。”[1](P267)

笔者在贵州开阳考察时发现,阳戏表演过程中,民间艺人随时与观众进行互动,完全没有戏剧舞台与观众之间的隔膜,强化了观众与表演者的联系。其中被专家学者视为“芜杂”而与剧目无甚关联的内容往往就是阳戏的组成部分。尽数将其去掉后,必然导致阳戏内涵与价值的流失。贵州阳戏剧目《唐二》剧间对白中跟随者唐二被告知看见长蛇只能称“钱串子”、猛虎只能称“棕包脚”或“扁担花”。去掉上述对白,则实际失去了乡村民俗教育的意义,一定程度削弱了剧目的价值。

三是自发性创新的盲目性论文提纲怎么写。乡村仪式戏剧的主人是乡民,直接传承者是艺人。正是世代艺人的不懈努力,乡村仪式戏剧才不断完善而发展至今。因此,民间艺人发挥自身力量进行艺术创新对乡村仪式戏剧的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面对当下乡村仪式戏剧的传承危机,民间艺人也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垓下之围”中走投无路的楚霸王仗剑怒吟《垓下歌》,至今令人唏嘘。贵州开阳南龙中桥阳戏掌坛师刘正远就将《垓下歌》添入到阳戏剧目《韩霸二将》的相应位置,强化了剧母的悲剧意蕴。

由于缺乏必要理论知识的指导,乡村仪式戏剧艺人的自发性创新往往具有草率和盲目的特征,对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必然产生消极影响。面具是贵州阳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祭祀神灵的象征文学艺术论文,也是阳戏角色身份的代表。因阳戏是傩戏向戏曲过渡的一个中间层次,故“这一时期的阳戏面具更趋多样化,有的写实,有的抽象,淡化了神鬼韵味,面具造型精细,多姿多彩。”[6](P43)考察发现,贵州开阳禾丰鲊坝塘阳戏班用纸质面具替换了原有的木质面具。福泉道坪谷龙阳戏班子除新制面具和火灾后余下的两个老面具外,甚至引入了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作为多年研究西南傩戏傩文化的资深学者,庹修明先生认为:“这些神灵存在于老艺人的心灵与幻觉之中,以其虔诚的宗教情感进行创作。在这种气氛中孕育出来的创作冲动,一经雕刻出来的面具,就具有某种用概念难以表达清楚的灵性,而且很少雷同,这是程式化的木雕很难与之相比的。”[7](P292)“地戏面具是根据‘地戏谱’提供的线索和民间有关此类人物传说来绘制、雕刻的,这些英雄人物在流传中已趋定型,并有大量文字、图画、雕刻、脸谱可供参考,加之一堂地戏面具可多达百余面,实难避免雷同。地戏面具已日趋程式化、脸谱化、工艺化,并向商品面具倾斜,渐渐缺少傩戏面具那种个性与灵气。”[7](P295)庹氏指出了阳戏面具与地戏面具的区别,简单将二者混用,则可能消解阳戏艺术的神韵和特性,无法真正完成保护的任务。因此,贵州阳戏艺人尝试性的艺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二 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对策

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就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文化生态建设、强化乡民保护的作用及科学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第一,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必须强化文化生态建设。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特定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不仅是指人类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还理所当然地指向生命之圈中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8]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应该重视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生态建设来强化保护的效果。

一是辨证认识乡村仪式戏剧遗产文化生态变化的必然性。文化生态牵涉因素众多文学艺术论文,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存活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民族文化资源就会发生变异和消失。”[9]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中既有广大乡民生产能力的提高,也有知识结构的改善,更有文化需求的多元。正是由于上述变化,乡村仪式戏剧逐渐拉开了与乡民生活的距离,日渐遭遇冷落而濒临灭绝。

文化生态的变化给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带来了积极因素和消极的影响。随着乡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民才有亲近和传承传统戏剧遗产的物质基础,也使其有持续消费乡村仪式戏剧的可能;乡民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不同的文化需求,使其具备传承、改造和创新乡村仪式戏剧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经济环境、生活条件和文化需求的改变,刺激了乡民更多的功利欲望,并极大地改变了乡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强化了乡民对现代文明的获取需求,促成了乡民与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距离与漠视,对保护工作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二是清醒认识乡村仪式戏剧遗产文化生态变化的可适性。因文化生态的动态发展,使得乡村仪式戏剧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改变,导致其濒临消亡的危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濒危, 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于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 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传统生态要素或消失,或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全面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历史变迁以及文化功能的视野把握文化生态的各个要素。”[10]如果把乡村仪式戏剧遗产放到乡村文化中进行整体关照,其文化生态的变化完全可以适应论文提纲怎么写。

乡村文化生态变迁表现得十分具体,形成了乡村仪式戏剧遗产文化生态的可适性。乡村自然环境虽有变迁,但进程相对缓慢;乡村社会虽有变迁,但文化传统仍然较为牢固地影响乡村秩序;乡民因生存方式变化而可能远离乡村,但乡村文化传统仍左右人们的言行;乡民文化审美需求虽有扩张,但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质仍然存在。正因为上述因素,植根于乡村文化传统、承载乡民愿望,表达乡民情趣的传统戏剧完全可以在变化的乡村文化生态中存活并发展下去。

三是保护乡村仪式戏剧遗产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作为非物质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生态的具体产物。因此文学艺术论文,为更好地完成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恢复和建设适宜乡村仪式戏剧发展的文化生态圈。

乡村仪式戏剧遗产文化生态圈建设必须与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乡民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将传统戏剧遗产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是多层次、多形态,能够满足各个文化群体个性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体。”[11]首先,必须以努力发展乡村经济为物质基础。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尽快让乡民充分地富裕起来,使其有能力、时间和条件来参与乡村仪式戏剧遗产的保护。其次,必须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重要前提。围绕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党和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在法律、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提高乡民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乡村仪式戏剧遗产保护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再次,必须以弘扬乡村仪式戏剧为重要工作。为强化保护的针对性效果,乡村文化建设应该把宣传、推广乡村仪式戏剧作为工作重心,在“维持现代化与传统性的平衡,商业化与原生性的平衡,开放化与约束性的平衡”中达到活态保护的目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庸》之“诚”微探_人道
下一篇论文: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_生态整体主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