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论张承志小说创作主体身份的嬗变--从《金牧场》改写谈起

时间:2013-02-21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1987年《金牧场》问世之后,经历了多次的重版和改写,改写的背后不仅反映出话语言说时代的不同特征,现实意义的考量等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作家(创作主体)自我身份的认同和递变,张承志的小说话语主体经历了学者-诗人—圣徒的阶段性分期和几种身份的杂糅,此间传达出的张承志小说主体的乌托邦构想及其困惑,预示着其文学的转向。
论文关键词:张承志,金牧场,身份递变,困惑,转向
 

张承志和其充满张氏风格的小说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令人着迷的话题。张承志带着那面不倒的信仰之旗左右冲突于文坛之内,无论是学者把其作为“旧理想主义”[1]的代表者而捧于擂台之上与之对击,或者有学者把其称之为“把知青姿态坚持最久的作家”[2],盛赞其在理想失落的时代“以笔为旗”,把信仰的姿态放进了90年代的文学世界里,张始终把自己塑造成“后文革时代”理想主义的坚守者文学艺术论文,我想,这也应该是他所认同的身份论文网。在学院派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里,张是个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知识分子的期待和时代启蒙话语的需求。拨开历史的迷雾和文坛的意气之争,细读几遍《金牧场》《金草地》以图希冀从其改写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其重复和递变,从时代话语的脚步中抓出一条“生命沉潜”[3]之脉,探索张承志小说创作主体的身份的嬗变及其杂糅。一、时代话语和个体的印记

诚如张承志所言,《金牧场》写于浮躁时代的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起,当我们听到,反思的声音日渐消弱文学艺术论文,剩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或如洪子诚所言,一种社会进化的观点正在蔓延着中国,不仅在日益凸显的经济层面,更波及到意识形态的文学领域,“这种进化的观点强调文学的时代性,变动的性质;以为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进步,文学的道路也一定呈现不断进步,向上攀升,阶段性的发展路向”。[4]新时期的期待更像是一条猎犬,催赶着不甘落后的中国人向前追寻,追赶时代的脉搏。当开放的中国面临西方的价值观念时文学艺术论文,那曾经被当做号角的“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再一次回响在古老的中国大地论文网。文革中受难的归来的文学者们,大多已丧失文学的敏锐而步入晚年,执掌文坛的可以被称之为“知青派”们,而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中所形成的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似乎并不完全一致。一是对文革的劲烈“反抗”,完全不妥协的立场, 把文革视为人鬼颠倒的时期,在期间看到人性的扭曲和丑恶,期待回到人的本位,思考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或如北岛所言“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个人”。集体的观念被淡化了,所有人造的神灵已被时代所否定,留下的是什么呢?在信仰被证明是不存在的话文学艺术论文,这个时代面临的是信仰的失落,人们开始关注“自身”,个体的本位逐渐取代“集体本位”“神本位”,追求自身的利益成为时代话语所认可、所允许、所鼓励的行为。此时期的改革文学,都市文学,武侠,言情都涌入了曾经的“禁地”,文学评价的标准不再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而是市场,读者,那些曾经被群体话语“我们”所替代的群体们不断的肢解成单个的文学艺术论文,互相相连的“我”论文网。

二是以张承志为代表的一群知识者们。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文革激情的因子,信仰理想,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并不讳言自己的心理。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张承志有着浓烈的“红卫兵情节”,“是我们——我们这一部分坚决的与官僚地主决裂了的,在穷乡僻壤,在低层民众中一直寻找真理的中国红卫兵——才是伟大的60年代的象征”。[5]张承志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重复着一个“母题”,“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张承志创造的这一主体不仅完成了对红卫兵——知青一代的辩护,而且重新激活铸造过红卫兵——知青一代的革命激情,激活了‘人民’‘革命’‘起义’这些基本概念”。[6]张承志把革命的激情转化为对文学主体的期待和美化文学艺术论文,不时的在文本中重现那在回忆中可以建构的“历史”,以获得对现实的超越论文网。

而写于1994年的《金草地》遭遇了更为尴尬的时代境地,张承志似乎变得更加的“孤单了”,曾经战垒里的战友们一个个的再现实面前倒下,这不是单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以“群体”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充斥的社会的选择。当有学者疾呼社会在变化,我们丧失了信仰,“人文精神”正在大溃败时,张承志感到的不再是“荷戟独彷徨”,而是“以笔为旗”,“他的笔下容不得一丝半点的轻浮,浪荡文学艺术论文,调侃,甚至幽默”而是“如同切开了血管”般,“追求真诚,庄严,崇高的人生态度”。[7]《金草地》似乎承接了张承志的精神追求,把一切无关的细节全部砍去,留下的只有“草原”和寻找信仰之路。然而《金草地》并没有得到作者所期待的那样,获得认可,反倒是被宣布退场的《金牧场》更加“风光”。张感慨的说:“现实如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他呵呵大笑,指着书皮上的金字对我说:‘这一个字已经道尽了真理,你还重写什么!老金呀老金!草地牧场文学艺术论文,能长金草银草的才是好草场;红书黄书,能卖十倍百倍的就是好图书!’”论文网。[8]张承志的理想之路在现实的挤压下很艰难,但“他执拗的脚步,甚至已经迈出了汉文化和汉文学的版图之外”,[9]“现在(指90年代),张承志既不孤立也不孤独。他曾经孤立过,但是现在他投进了敬佩和信赖的人群并且被这个人群所接纳;他曾经长期生活在精神痛苦的孤独之中,但是现在,他漫长的精神孤旅似乎应经到了目的地,可以安息在心灵的故园了。”[10]这句长长地引言完全可以作为《金草地》的注脚,来帮助我们理解张承志对《金牧场》的改写。曾经的精神苦痛被那无际的草原所包容,被那曾经的红卫兵激情的信仰所取代。在改写的过程中文学艺术论文,张承志似乎获得了超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话语,张承志所认同小说主体的身份经历了多次的嬗变,最终使他结束了“精神痛苦的孤旅”

二、自我身份的嬗变

文学形象的塑造往往会集中体现作家的理想和追求,作家通过手中的笔,利用一个文学者所拥有的虚构和创造的权力,在文本的世界里建构一个“理想者”的形象论文网。“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使我期盼成为的对象,我感动地发现我用笔开拓了一个纯洁的世界;当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被净化,被丰富的时候,我就疯狂的爱上了自己的文学。”他把自己的文学当做有生命的生灵来创造文学艺术论文,并在创造中得到满足,然而作家的自我认同的身份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环境和创作主体的文学观念的递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金牧场》到《金草地》,张承志完成了自我的递变,从学者——诗人——圣徒的轨迹中,我们看到了张承志的执着和困惑。

三.文学的转向

作为小说家、学者、诗人、圣徒的张承志创造了一部融合多种话语身份的作品,几种身份的错位,让张承志的信仰更加的混乱和迷惘,“历史学者”和“宗教圣徒”双重身份把张承志拖进了文学的深渊,在这里他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着。我想文学艺术论文,他此时的痛苦并不亚于回到草原时的失望,他用历史去建构宗教,并希冀得到解脱,但他得到的是如同鲁迅先生般伟大的孤独感,绝望感,正如他所言:“于浩然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论文网。“希望正如绝望同”,用在迷失自己身份和无法找到寄托信仰之地的张承志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张承志把草原雪藏了自己的心灵里,把宗教的方向指引了给追求信仰的人们,而选择了退出这片纷扰的文学热土转向了短而抒情的散文,在这里,他可以不用结构大的框架,不用忍受如何把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文本的现实主体之间达到融合的煎熬文学艺术论文,而是笔之所到皆一时之心境。张承志的“转折”或者说是“逃避”,“用今后的散文来补救”[11]小说理想的不足,张承志找到了通往理想之路吗?我想未必,正如有学者所言,“等苦难和烦忧撵上他的时候,我相信张承志会像坚韧的牧民们那样,又毫不迟疑的拔帐而起,向新的栖居之地迁徙。他的生存和写作,永远是信仰和困难之间无穷拼斗的一个过程”。[12]在信仰与现实的搏斗之后,希望张承志找到新的理想栖息之地,“拔帐而起”,为迷失信仰文学艺术论文,遭受苦难的人们指引方向,“敢树立起我(张承志)的得心应手的笔,让它变作中国文学的旗”[13],我们期待着。

注:

[1]张远山.张承志,一个旧理想主义者[J].当代作家评论,1996,(01).113.

[2]高秀芹.重负和递变:从金牧场到金草地[J].小说评论,1996,(05).43.

[3]容本镇.北方大陆:永恒的精神家园——张承志小说论之一[J].广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02).73-75.

[4]洪子城.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156.

[5]张承志.清洁的精神[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文学艺术论文,1985.113、127.

[6]]薛毅.张承志论[J].上海文学,1995,(02). 65-74.

[7]朱向前.生命的沉入和升腾——重读金牧场及其评价[J].当代作家评论,1995,(01).18-21.

[8]张承志.十遍重写金牧场[J].人民文学,2006,(09).96-99.

[11]张承志.岁末总结[J].中国作家,1994,(02).45.

[9][10]{12}郜元宝.信仰是面不倒的旗[J].当代作家评论,1995,(01).4—7.

[13]张承志.以笔为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On the change of identityin the creative theme of Zhang Chengzhi’s novel from the adaptation of ‘Gold Ranch’

Abstract:Sincethe 'Golde Ranch 'came into being in 1987,it has been reprinted andrewriten several times ,which reflect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ges andhas significant meaning .To some extent ,the novel also conveys theself-identity and alternation of writer.The main parts of Zhang Chengzhi'snovel language content go through the scholar--pote--pilgrim peridic divisionand the mixture of several identities,which express his utopian and confusioneven indicates the changing of his writting style.

Keywords:Zhang Chengzhi GoldenRanch IdentityEvolution Confusion Literary turn

姓名: 雷前虎 河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黑暗的心》——探寻自我之旅_马洛
下一篇论文:张晓风散文的戏剧性_散文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