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_《漱玉词》

时间:2012-08-12  作者:佘红云
总之,随着涉世的深入与人事的坎坷,黄昏,这个早先以空间色彩的明丽点染女词人青春闺阁温馨的时刻,已渐渐开始显示出其在时间意义上的苍凉。而此期的苍凉内涵,主要体现在因为夫妻别离相思而带来的点点忧思与落寞。

三、“我报路长嗟日暮”:家破国亡之悲凉

在太阳的象征意义里, 太阳的东升西落,就个体而言,即是由青年、壮年以至老年的生命写照,于历史或王朝而言,即是象征着源起、兴盛、颓败的变迁过程。诗人们很容易从夕阳残照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与历史的启示,进而将太阳的衰落与人生的浮沉变迁以及王朝的兴衰更迭、时代的沧桑巨变紧密相连。黄昏笼罩下凄风苦雨、断井颓垣、孤坟荒冢,无一不昭示着个人的荣辱浮沉、王朝的荣枯变迁,历史的沧海桑田,时代的衰落乱离,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一切都为诗人们抒写黄昏意象提供了契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尤其在历史剧变或个体遭遇坎坷时,黄昏意象既传达出对个体命运无常的悲叹,又深沉地蕴含着历史的苍凉。

钦宗靖康元年(1126 年)十二月,金军破东京,史称“靖康之变”,北宋亡。这一年,李清照四十三岁。第二年五月高宗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建炎三年(1129 年)八月,赵明诚卒于建康,李清照四十六岁。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女词人经历了国破、夫死、家亡的沧桑巨变《漱玉词》,其后,她又与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一起,在世情险恶中颠沛流离。正如她自言“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金石录后序》)自此,女词人在战火纷飞与辗转流离中开始了自己孤独而悲苦的后半生。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 “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家国巨变(《武陵春》),给予李清照的,是对亡夫的追思、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昔日美好生活消逝的无限叹惋,这几种情感的交融纠结,使得在海角天涯流离奔走的词人悲恸不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词人在秋风中登阁远眺,但见“乱山平野烟光薄”,在这个“栖鸦归后,暮天闻角”的黄昏,落日的清冷黯淡与秋日的萧瑟肃杀交织,词人只觉“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恩爱夫妻中道睽违,知音永逝,带来的只能是刻骨的追思与哀悼。“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此时的黄昏意象吐露的是一种人去楼空的无尽凄凉。词牌“孤雁儿”,正是词人此刻之写照。“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临江仙》)的词人,面对家国巨变,终日长吁短叹、借酒浇愁,“永夜恹恹欢意少”(《蝶恋花》)。《声声慢》可视为词人南渡生活的代表之作。在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寻寻觅觅”之中,惟见“冷冷清清”,让人倍觉“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词,声情并茂、如泣如诉,不仅在语言表达上独步千古,更是将流离之人的愁苦凄婉描摹如画。秋风摇落、黄花凋零、雁阵惊寒,已叫人柔肠寸断,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沉沉暮霭之中,苍凉尽现,繁华业已尽逝,女词人满腔悲苦化作冲天一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期的黄昏,尽管不乏“落日镕金、暮云合璧” 瑰丽辉煌(《永遇乐》),但在词人看来,只不过是太阳消逝前的苍凉一笑罢了。何况落日在视觉上的绚烂,更易与人世的晦暗形成巨大反差,反而会强烈刺激流离悲苦之人脆弱情怀,使人难堪其重。“我报路长嗟日暮”(《渔家傲》)《漱玉词》,那一轮缓缓西沉的落日,也就成了词人自我与时代悲凉之慨的最好写照。

当然,作为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词人,李清照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并非只单单沉浸在自我个体的情感关照之中。作为一个熟稔历史、关怀世事的词人,她不仅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壮(《夏日绝句》),“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新荷叶》)的豪迈,更有“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的诘问。尽管她执着于“词别是一家”(《词论》),深受诗庄词媚观念的影响,故将忧世之嗟多倾注在诗文之中。但不可否认,李清照南渡后的诸多词作,在自我离合之情的抒写之中,寄寓着深沉的兴亡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些南渡黄昏词作,也就获得了时代的普遍价值与意义。笔者以为,这类在诗文之中屡屡生发的忧世之嗟,连同她在词中频频抒写的落日黄昏,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徘徊不去的岁月影像。

黄昏,作为李清照词中频繁出现的典型意象与情感符号,无可否认地承载了女词人对人生、时代、社会等的深沉感悟与思索。李清照词中的黄昏意象,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女词人深隐细密的内心世界,也昭示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其在内涵意蕴上的丰富发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朱德才.宋词十八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黄永武.中国诗学[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 1999.
[6]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8]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9]唐瑛.穿越黄昏的精神行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2).
[10]郑海涛、赵欣.最难消遣是黄昏——黄昏意象生成的文化机制及其先秦至唐代的嬗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东北秧歌剧的地域文化传统
下一篇论文:两代人的迷失—《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再解读_女性成长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