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辨析《文心雕龙·通变》中“九代”_志合文则

时间:2012-04-17  作者:魏雪冰

论文导读::刘宋是刘勰所谓的“九代”中的最后一个时代呢。志合文则。楚汉侈而艳。与周或汉合称为一个时代呢?二、刘宋的归属问题。
论文关键词:九代,志合文则,楚汉,刘宋
 

关于《文心雕龙·通变》“九代咏歌”中的“九代”的所指,历来各家论述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周振甫、郭晋稀认为“九代”包括黄、唐、虞、夏、商、周、汉、魏、晋[1](P273),(P107);范文澜、陆侃如、牟世金认为“九代”是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宋初)[2](P523),(P121);张长青、张会恩认为“九代”包括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宋[3](P161);北师大中文系出版的《中国古代文论选注》中认为“九代”包括黄、唐、夏、商、周(楚)、汉、魏、晋、宋[4](P196)

从以上各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分歧点是:一、楚的归属问题。那么楚是刘勰所谓的独立的一个时代呢?还是应该并入周朝或是汉朝,与周或汉合称为一个时代呢?二、刘宋的归属问题。刘宋是刘勰所谓的“九代”中的最后一个时代呢,还是应并入晋或者“九代”中并不含刘宋?

众家之所以对“九代”有不同的认识是因为:首先,刘勰在《通变》篇中分说完从黄帝至晋代的特点外,又总说了各代的特点“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2](P520),较前面各特点外又加一个刘宋时代。其次,在《文心雕龙》书中“九代”一词共出现了两次。《通变》中的“九代咏歌”,《才略》中的“九代之文”,这两个“九代”

所指是否一样,并且与《时序》中的“蔚映十代”中的“十代”是否是从属关系。以上两点大概是造成我们对“九代”有不同认识的根源。在《文心雕龙》的思想、《通变》的主旨以及各代的文学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论述“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中的“文则”、有歧义的各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色。

一、 志合文则

“九代咏歌,志合文则”是指九个朝代的歌唱志合文则,在表达情志上都合乎创作发展的法则。那么什么是刘勰认为的创作的法则呢?“文则”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我们对“九代”范围的划分。刘勰所谓的“文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从全书来看,“文则”要遵守以宗经为前提,达到文质彬彬。

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目的就是为了指出作文的正道,矫正宋、齐的不良文风。他要用理论加以挽救,其理论是:“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宗经》)。《序志》中:“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刘勰指出要摒弃辞赋家浮靡之风,向经典雅正的文风学习。他并不是一味主张复古,返归儒家经典质朴文风的道路上去,但是楚之变确实引起众多弊病,例如刘勰在《辨骚》中指出《楚辞》的诡、艳、淫、怪,后人在学习中不但失去《雅》《颂》的准则,而且不加选择的学习《楚辞》,愈演愈烈,导致晋宋文学沿着这条“岐路”发展为浅绮,讹新之病论文格式范文。刘勰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是为了“矫讹翻新”,使作品能够“斟酌乎质文之间”达到文质彬彬。

其次,从《通变》一文来看,“文则”就是要“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在《通变》篇中刘勰对各代的特点这样描述道:“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周以前人们用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体没有变化,但各时代又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志合文则,黄帝时诗歌比较质朴,尧帝时诗歌虽仍质朴,内容却丰富了。审美意识的提高,虞舜时期诗歌已经开始注重文采,夏朝注重辞采,商周趋于华丽。这几代的文风不断的变化,并且其变化是趋于好的一面,故刘勰总结道:“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不同于黄唐虞夏商周重“质”的一面,战国楚以后至刘宋,刘勰认为这几代重视“文”而忽视“质”。故刘勰总结为:“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刘勰对各代文学特点的叙述可以看出,到周代文风已达到“质、丽、雅”的结合。自楚以后人们侧重学习前代文风而忽视对经典的学习,“近附而疏远”、“虽踰本色,不能复化”。

《通变》篇的主旨可以理解为在宗经基础上的求“变”。尽管文章开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但纵观全文来看,“通”与“变”为同一意思即为“变”。“通变”在文中共出现了6次,其中5次“通、变”是作为一个词组“通变”出现,在句中解释为“变”。另外一次则是作为两个词“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出现,但此处两个词的意思是“会通”、“变革”[1](275),与前5次一样释为“会通其变”。另外,全文处处都在讲“变”,从黄唐到晋宋文风的转变,蓝、蒨颜色的变化,无论变的好坏,它们都在讲“变”,只有求变才能有无穷的创作力。随后刘勰指出变好的方法,即这个“变’是有条件的,须“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栝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在宗经的基础上,把握适度----雅与俗之间,质与文之间,使二者达到平衡,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即“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接着指出颖脱之文的方法:“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忂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志合文则,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起,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意在强调作家对于古代的作品不要照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古典作品中的情感进行交流对话,在情感交流中加以借鉴;作家在新变时,要有规定,要有气脉和个性去求新变。[5]

二、 楚汉文学

楚以后文风开始了新变,这样就不能简单的根据时代的划分而把楚并入周,那么楚是刘勰所谓的独立的时代,亦或是与汉朝并称?刘勰把楚国作品的特点概括为艳、奇、淫、诡。虽然多不符合“宗经六义”的理论思想,但刘勰对《楚辞》言志的思想是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并不否认《楚辞》的贡献:“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楚之骚赋是由《诗经》的革新而来的,又是汉代赋颂等文体的源流,使赋不再成为“六义”[6]的附庸,成为独立的文体。《离骚》对《诗经》变革的贡献是“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同时继承了《诗经》等经典之作的“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怨之辞”。《离骚》虽在变革过程中趋于艳、奇、诡,但对“度”的把握却恰到好处,因为是在宗经基础上的变革。本节从文体流变、艺术手法和时代风格的继承方面来论证楚、汉的关系。

(一)文体流变 关于赋的源流众家说法不一,但就《文心雕龙》一书而言,刘勰认为赋这一文体渊源于楚辞。首先,《诠赋》篇中刘勰明言赋“拓宇于《楚辞》”。在讲述汉赋时刘勰所用的词语大都用表示源与流的意思。例如《诠赋》中的“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时序》中的“祖述楚辞,灵均馀影”。“顺流”、“源流”、“祖述”三词,都在说明汉朝的赋体是来源于楚辞论文格式范文。其次,就文体形式而言,楚赋中的文体都是问答式,汉赋保留了此种形式。《杂文》中讲了宋玉凭借自己的才气首创主客问答的文体形式,这一风气影响后世,例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多用主客问答形式来叙说。《通变》中“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一句就明确的指出了楚汉之间的承袭关系。楚对周的学习和汉对楚的学习在程度上是不同,“矩式”释为取法[1](273)志合文则,主要是对写法、思想的学习,“影写”释为模仿[1](273),主要是对文体、风格的学习。这样楚、周两代之间重在变革,而楚、汉之间重在的是承袭。就文体层面来说楚与周应分为两代,楚与汉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艺术手法 在题材上楚赋有以抒情为关键词语来形容事物的形貌,到了汉代就发展为对物的描摹达到了穷形尽相,而这一切却是对楚写作手法不加选择的继承。

(三)时代风格 汉赋尤其是文体大赋承袭了楚辞瑰伟的语言特色,并且比楚辞更为铺张,更为奢靡。例如《乐府》篇中说:“雅声浸威,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正是因为汉代文人继承了楚的表现手法(夸饰、描摹),所以在做文章时穷形尽相的描写,以显示自我的才华。另外骚赋本以讽谏为主,到宋玉时,君王的昏庸,加上铺排、描写等手法的引入,讽谏的主题就变得愈加淡化。这样的文风和自我功利的影响下,形成了汉代文赋艳丽、奢华的风格。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补语语义指向宾语动结式的构式语法观研究[1]_论元
下一篇论文:画布上的小说—读张爱玲《金锁记》_形象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