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一是一次期终考试的,在不到100字的答案中出现了20多个错别字,错别字使用率达五分之一!试卷尚且如此,在平常的写作以及聊天中更加泛滥成灾了。

图一
(注:台式乌龙茶二十八式茶艺演示程序:1.恭请上座;2.活火煮泉;3.佳叶共赏;4.孟臣净心;5.高山流水;6.乌龙入宫;7.芳草回春;8.荷塘飘香;9.高冲低卙;10.春风拂面;11.涤净凡尘;12.内外养生;13.玉杯展翅;14.分承香露;15.游山玩水;16.狮子滚绣球;17.关公巡城;18.韩信点兵;19.喜庆加冕;20.扭转乾坤;21.敬奉香茗;22.斗转星移;23.喜闻高香;24.三龙护鼎;25.鉴赏茶汤;26.一品鲜爽;27.再现芳华;28.自有公道)
即使如此,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使用错别字的严重性,还美名其曰“网络语言”。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网络语言不等于网络错别字。其实,网络语言与错别字是有区别的,网络词汇大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其词义也具有明确性,非常重视各种修辞的运用,能够有效、直观地描述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心情,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更为巧妙,常常语出惊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这与错别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总之,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甄别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明了网络语言所使用的场所,分清网络语言和日常写作中语言区别。同时要加强向传统文学的学习,吸取传统文学中的精华,扬长避短,在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加大众化,更加贴近生活,相信写作教学一定会走出语言的规范性与网络语言的冲突的困境的。
参考文献
1 任兰香,《网络语言对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及消除策略》,《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 言岚,《网络语言:一种另类的语言现象》,《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 方彩芬,《网络语言特点透析》,《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4 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