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体育论文

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流失与发展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之源。本文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的流失现状和发展前景。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基础。传统武术,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流失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流失,发展
 

1.前言

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之源,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基础,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武术运动的政策导向是竞技武术至上,在竞技武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却在自生自灭,面临着一种“合法性危机”。中国武术原有的诸多文化精神和内容在竞技武术这一系统中无法体现,竞技武术的单一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以致担待中国武术面临着日益步入越发狭窄的小胡同的窘境。这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许多关注中国武术历史命运的有识之士也呼吁“向传统武术回归”,以寻回失落的文化家园。本文分析了当前传统武术的流失现状和发展前景。

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近20余年来,我国传统武术却因种种原因,发展滞后,自身体系明显呈萎缩态势。全国各地、各门派的高龄拳师相继离世,人去艺绝,后继人才断层,传承内容大幅度递减,习武人群逐渐萎缩(不包括太极拳),大众对传统武术的认识日趋淡漠等,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现况,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寻思我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方略已是当务之急。

在日本相扑、空手道、和气道、柔道都被视为国技,政府大力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2 逻辑分析法:根据理论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3.分析与讨论

3.1传统武术的流失

3.1.1 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分析

3.1.1.1 传统武术自身和社会的制约因素

“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是传统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

找不到良才美质来承接衣钵是传统武术流失的一大因素。传统武术分门别派,守派意识表现突出。各门各派之间虽然能相互尊重,但彼此之间难以进行技术交流。“没有合适的传人,宁可失传,也不轻传”。习练传统武术,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有很大关系。博士论文,传统武术。

经济也是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传统武术很难产业化。经济发展先行,体育重建跟进。这是重建民族传统体育成败的关键。如果丧失传统文化和体育重建的最佳时机,要挽回因此造成的文化和体育损失,就会大费周折。

3.1.1.2 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术的流失,因为他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术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政府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

现在,竞技武术的竞赛规模发展到了一年间就有5-7次全国性比赛,而传统武术的比赛也只不过1-2次。从比赛性质来讲,竞技武术是锦标赛,各地政府拨专款派队参加,而传统武术比赛属观摩演练,地方政府不予资助。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至少进行了8次以上的修改工作,而传统武术至今沿用的还是1991年被竞技武术套路淘汰不用的专利权规则。实践起来,文不对题,牵强凑合。在这方面,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明显持有双重性。竞技武术经过20多年来的优势发展,使得一批又一批竞技武术人才脱颖而出,时值他们正处在青壮时期,多为武术工作岗位中的骨干(包括学校的武术教师、教练等),对竞技武术的感情要大于传统武术。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的观念更易使传统武术的衰落雪上加霜。

3.1.2传统武术流失的现状

驰名天下的峨嵋拳法,明代史书中多有记述,可现在,门派消迹,后人无影,早已失传。明清时期,在中州地区与嵩山少林拳、陈氏太极拳相齐名的苌氏拳派等均属此类。少林拳可谓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久负盛名,国内外崇尚者多不胜数。特别是1983年电影《少林寺》的放映,使世界性的少林武术热骤然而升。博士论文,传统武术。自1988年至2002年间,当地政府因势利导,连续举办了7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其后,2004、2006年,少林武术节又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节。参赛人数逐届增多。2006年第2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多达2000余人,真可谓规模空前。但鉴定一种文化的繁荣主要取决于两大主要因素:一是掌握、了解和学习此种文化人数的多少;二是传承此种文化具体内容的多少。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有近130个拳种和拳系,许多拳种和拳系还有不同的技术流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许多拳种流派正在萎缩或逐渐消失,以少林拳为例,我们认真考究少林武术的历史与现状时发现,明代至清代,少林拳各项套路多达340余种,100多套器械共500多个套路,而现在的所保留下来的大致不过40余种。仅红拳就有10多套,但目前练习的主要只有2套。巨大的数字反差,又一次给我们鸣响了警钟。中华武术中的第一名牌少林武术表面上的繁荣,并不能粉饰她那不断消瘦的躯体。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对少林武术的虚假盛况也深感焦虑,他认为,少林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生活在该文化空间或习得文化表现形式的人……。博士论文,传统武术。

据《郑州晚报》的报道,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唐庄乡磨沟村,曾因传承“少林功夫”而辉煌一时,但是,现在能完整打几套少林拳的老拳师已经不多了。而且,更让人忧心的是,我们的青少年对传统武术不屑一顾。与此同时,尽管我们国家20世纪80年代挖掘理出的大量的、珍贵的优秀传统武术资料,但我们没有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这些资料的科学化整理和这些优秀拳种的继承和传播。这些优秀的传统武术技术和理论仍然被束之高阁。这样的“保护”方式是非常勉强的,时间久了会再次丢失、消亡。面对着传统武术这样一种存在和继承的危机,我们绝不能让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毁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式、陈式)邢台梅花拳等六项武术列入,“杂技与竞技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武术项目说明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武术”指的是“民间传统武术”而并非“竞技武术”,二是“武术”处于需要抢救的状态。这些项目显然不属杂技类,但要归并到竞技类也十分困难。我们不知道,文化部所指的“竞技”,是否以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代表的竞技等值。若是,那少林功夫等项目要被硬塞进“竞技”就实在太不幸了。

20世纪80年代初步查明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其实在文献中并未核实《中国武术史》中列举395种,康戈武先生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列举了362种,其中,武当拳、字门、黄林派、内家拳、意拳、自然门、长拳、六合拳、通备拳、戳脚、翻子、侠拳、鹰爪拳、蛇拳、地躺拳、神拳等15种拳术在《中国武术史》中没有罗列,一是因为有些拳种只是在史料中有,现在已失传,如内家拳,另一个是现在存于世,不是挖掘整理的范畴,如形意拳,还有新拳种,武术界并未真正对其进行拳种界定,如长拳。《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列举了87个拳种,与《中国武术史》有40个拳种不同,且都有比较清晰的套路名称、风格特点、技术方法、练功方法等内容,如果这些拳种确实存在,并独具特色,至今流传,则拳种总数已超过了经典的129个拳种的数目。由此可以推论传统武术的拳种、拳系及其流派的数量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见保护传统武术的工作已势在必行。

3.2 传统武术的发展

3.2.1 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武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武术运动获蓬勃发展,并在原有武术即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创立了竞技武术。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竞技武术取得飞速发展,在高、难、美、新的技术理念下,竞技武术的套路运动克服了一个个原来认为难以完成甚至难以想象的难度动作,发展成为动作飘逸大方、花样繁多、姿势优美的“一枝独秀”的运动形式。但由于其精力都放到跳得高、转圈多、玩花样上了,所以技击价值几乎丧失殆尽,成了“花套武术”。而另一个竞技武术的对抗项目——散打,由于没有挖掘自己应有的对抗模式和竞赛规则,而套用西方的技击模式和规则,便形成了拳击加几个腿法和摔法的运动。尽管赛场上的演练生龙活虎,对抗也非常激烈,但是台下的观众却寥若星辰。博士论文,传统武术。不可否认,我们的运作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回头看看,其实是我们的武术项目本身出现了问题,竞技武术的套路也好散打也好,与传统武术相比总觉得少了一些武术本身所特有的东西,而变得和其它项目雷同。

当人们高呼竞技武术回归的时候,才发现近些年来由于竞技武术举国体制的发展,传统武术早被搁置一隅,任其自生自灭。回首建国后的传统武术的发展,不禁令人哀叹,正规的传统武术比赛几乎没有,即使有也不过是被竞技武术装潢过的竞技武术比赛的附属品。由国家发起的全国性的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为数不多,多为地方性传统武术交流会,且规模小,影响范围不大,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也起不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博士论文,传统武术。

3.2.2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

抓住了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工作,就等于抓住了中华武术发展的关键。传统武术的萎缩与人才断层是一个关乎武术兴衰的大事,如此所说,绝非耸人听闻。面对现实,迅速启动全国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是解决传统武术持续萎缩的良策。早在1983年,国家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启动的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与传承工作应是第一次的延伸和扩展。因为在第一次挖整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上了年纪的民间老拳师的拳路和这些老拳师所存放的武术古籍资料(包括实物)。20年过去了,当年的拳师大都离世,我们决不能因为仅进行过一次全国性武术挖整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传统武术的挖整与传承是一桩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从措施上,需要举国上下通力合作,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调动地方体育部门的积极性、扎扎实实的打好这场挖整传承工作之仗。第二次挖整传承工作应该是更深入、更全面、更仔细。工作的核心是“形”与“神”的梳理,所谓“形”是指人与技术书籍等可以直接看得到的;所谓的“神”则是指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当然也包括口头性的歌诀、礼节、理念等。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
下一篇论文:排球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的诱因分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体育论文
最新体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