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循环”的不仅仅是物质_STS

时间:2011-05-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即从STS的观点看。碳循环指的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
关键词:碳循环,STS,物质及转化,含碳物质,二氧化碳
 

不久前,H老师开设了一堂题为《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的公开课,课上得很成功,例行的课后评价也不错。就在教研组会议即将结束时,A老师提出:是否可在“小结”时强调一下,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组内的老师明显地分成两部分而激烈争论起来,K老师等五人明显地反对此结论,而Y老师等五人明显支持这个结论。争论的双方引经据典,争论得不可开交。碳循环中的“碳”到底指什么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认定:参加碳循环的是含碳物质,碳循环中的“碳”是指CO2

1、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的观点看,科学知识源于人类需要而产生,是人们艰苦探究的结果。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吃饭与穿衣,而粮食、棉布等离不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离不开CO2。倘若大气中没有CO2,人类就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当然,大气中CO2的含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大气中CO2含量太高,会使地表不易散热,引发温室效应与气候异常STS,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甚至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因此,研究碳循环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CO2的含量与变化原因及应对办法。尽管其它物质(如CO、C)中也含有碳元素,但它们不能直接转化成有机物。即从STS的观点看,对人类生存最密切相关的是CO2这种物质。

2、本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碳循环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是从空气与生命的关系引入的,也是从空气和生命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的。因此,这一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循环与转化”的。由此可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来看,碳循环指的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而不是组成物质的碳元素的循环。

3、从实现“低碳化”的方法看,碳循环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

人类以碳水化合物为食,人类身体本身也含有碳元素,它们不存在“低碳化”的问题。所谓“低碳化”并不是指降低某物体中碳元素的含量而是指降低大气中过高的CO2含量。解决大气中CO2含量过高的主要办法是:(1)植树造林。(2)减少含碳矿石燃料燃烧。方法(1)的原理是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降低空气中CO2的含量论文格式范文。按质量守恒定律,在CO2转换成有机物的过程中,碳元素的种类及质量 不发生任何变化,不存在碳元素循环问题。方法(2)的原理是通过减少含碳物质的燃烧,降低 大气中的CO2含量。因为在燃烧过程中,单质碳或化合态的碳会变成CO2。可见,在这些变化中改变的是含碳物质,而不是碳元素。因此,从实现“低碳化”的主要方法来看,碳循环是指含碳物质(主要是CO2)的循环而非碳元素的循环。

4、碳循环本身决定的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

循环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指从起点出发,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又重新回原来的原点的过程。碳循环是指以CO2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再变成CO2的一种过程。实现碳循环三条主要途径是:

STS可见,在碳循环的三条主要途径中,无论发生什么变化,碳元素始终不变;而从起点经变化再回到原点的是含碳物质CO2。因此,碳循环本身告诉我们:参加碳循环的主要是含碳物质CO2,碳元素是恒定而不是循环。

综上所述,碳循环是含碳物质间的循环。从碳循环的途径看,只有CO2 才能参与碳循环,其它含碳物质几乎不能参与碳循环。因此, 碳循环中的“碳”不是指碳元素而是指含碳物质CO2。教研组内面红耳赤的争论也就划上了句号。归纳起来,碳循环就是含碳物质C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物质间的转换。正是这种物质间的转换和变化,实现了能量的固定、转化及利用,实现物质间的动态平衡。也正是这种物质间的转换和变化,使得我们知道了节约水电的意义不仅仅是省下几个铜板,而是“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的具体要求。碳循环是物质的运动形式之一STS,是对“运动是物质的性质之一”的哲学观点的一种诠释。

反思A老师等人的错误原因是既与教材编排有关,也与他们太过相信书本有关。《科学》(八下)确实没有明确的碳循环的概念,更没有指出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什么。教材作出这样的编排可能是“留白”艺术的体现,诱导教师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理解概念的本质,而不是照本宣科。虽然《科学》教学参考书(八下)第55页第二段有:“碳元素的循环虽然简单,但很重要。”这句话,虽然《科学》教科书第六册第51页提到“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地出现和循环”。但我们更相信事实与逻辑思考。

现代科技已测定:大气中CO2的含量约占0.03%。如果没有补充,CO2将在25~30年的时间内被植物消耗殆尽。然而空气中的CO2始终没有明显的减少,这就是碳循环的作用。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们对含碳能源物质的需求日益增多,大量燃烧含碳矿物燃料的结果是使大气中CO2的含量明显升高。利用碳循环降低CO2含量是人们最好的选择。于是,植树造林、利用太阳能及开发新能源、节约衣物等行动就成为“低碳生活”的必然选择。

在生物圈中,碳循环与氧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空气中的氧可以渗透到生物圈是各个角落,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地壳表面物质腐败氧化等过程不断消耗大气中的氧。但与此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生成的氧气释放到大气中。如此生生不息,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并保持了大气中氧含量的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人类才得以生存。

含碳物质CO2是循环的,其它物质也有许多是循环的。《科学》八上教材中提到:水是循环的。水循环的形式有:海——陆循环、陆——陆循环及海——海循环等三种基本类型。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江河中、海洋中的水每隔一定周期就“焕然一新”。另外,大气也是循环的,大气环流就是大气循环的最好证明。正因为大气环流的存在,身处北纬30°的我们就感到夏天特别热而湿润、冬天特别冷而干燥。正因为生物圈的许多物质是循环的,地球上的人类就应联合起来,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否则地球上将找不出一方净土,人类也将无法生存。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由物质组成的生命也是循环的。植物春天发芽、秋冬萧杀,经历着生与死的循环。人类与其它动物一样,历经出生、生长和发育、生殖、衰老和死亡,经历着生与死的循环论文格式范文。所不同的是,生物体的循环总是伴随着生命现象,它比非生物体的物质循环更复杂。生物体的循环总能使下一代更适应环境,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社会是由人类构成的,人类社会也有许多现象是循环的。据说,当节俭的钱钟书(北大学者)穿着几十年前的服饰在路上迎客时,回头率超过60%。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的教育STS,其课程设置也颇有循环的味道。中国古代孔夫子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是大综合。一百多年前,科学的进步将综合理科分为理、化、生等分科教育。哪曾想社会的发展,又将分科的理、化、生教学合并为现在的综合理科(科学)教育。合—分—合,走的也不是一条循环之路吗?其实,社会形态也是循环的。社会已经过了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又历经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又将走向生产力极高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螺旋式上升到更高层次。

学生的学习也颇有循环的味道。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掌握乃至生成一些知识。但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一周左右的时间就会使许多学生掌握 的知识趋于零。经过及时的“温故”,既 能使学生重新掌握这些知识,又能使学生“知新”。这就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适量的“循环”,才能使学生避免遗忘。只有不断的“循环”,才能使学生不断的纠错中学得更深刻、更有效。当然,教学中的“循环”应避免“炒冷饭”,否则很难“知新”。

关于《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这节公开课的讨论已经结束,对于碳循环中“碳”是什么的争论也已尘埃落定。碳循环证明了含碳物质是运动的,碳循环中的“碳”是指CO2而非碳元素。水循环等证明了还有许多物质是运动的,生命 的循环证明生命也是运动的。学习过程的循环,证明了人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总之,物质与认识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都会出现循环,循环的不仅仅是物质。

俞百炎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化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培养_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论文:发展学生探究实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_探究性实验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