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带或绿化池内的蓄水便通过自然渗透,深入土壤,很好的对原位地下水进行补充。
2.2.2在道路一侧或两侧设生态雨水沟自然渗透:如下图
 
图5图6
利用道路生态边沟蓄留一部分雨水,延长雨水下渗时长,达到雨水自然渗透的目的。同时也是对雨水的一种自然过滤,利于雨水的更好收集及利用。
2.2.3利用停车场、广场等边缘设生态雨水沟进行雨水自然下渗及自然过滤:如下图

图7
在停车场、广场等周边设置生态雨水沟进行雨水的自然下渗及收集利用,不仅可以对含有油污的雨水有自然净化的能力,利用雨水的后续收集及再利用,同时可以蓄存大量雨水进行自然渗透,补充原位地下水,延长了雨水排放时间,消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减轻了市政雨水管网的压力,多余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3雨水回收及再利用的管理技术
雨水管理一般是指在相应的法律、政策、经济等条件的保障和约束下,通过市政设施、工程设施、景观设计等手段来减少或消除暴雨雨水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的下游洪水、城市内涝、河道侵蚀、水土流失等,同时减少此过程中伴随的污染问题,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通过雨水收集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系统化的管理措施,使降水尽可能地进行自然的水循环,以保持生态平衡。在我国,国家已经制定了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的规范,指引城市的雨水利用发展方向,并且,雨水的回收及利用已经成为对一个项目或城市评价是否符合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4结语
城市的雨水回收及利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系统工程,是使雨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的重要举措。其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管理技术,依靠国家法律的、经济的支持为保障,建立系统的生态平衡系统,为城市的发展建立良性水资源循环发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丁跃元.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J]. 北京水利,2002
2 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06
4 车伍,李俊奇,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