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然而,公路建设又是一项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行为,其中也包括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公路建设点多线长,加之自然保护区资源分布广泛,使得公路修建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保护区生态造成影响,改变自然保护区动物的生存环境。呼阿公路现有桥梁34座、涵洞140道过水兼做生物通道,这两种设计各有其适用性和不足,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通道作用。
关键词:公路建设,保护区,生物保护,生物通道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逐步提高公路网的密度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公路建设又是一项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开发行为,其中也包括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公路建设点多线长,加之自然保护区资源分布广泛,使得公路修建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保护区生态造成影响,改变自然保护区动物的生存环境。为实现对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的保护,应尽量减轻公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干扰和破坏,并采取措施减小因道路修建对动物造成的阻隔和伤害,使公路建设与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保护协调发展。呼阿公路在过岭峰自然保护区时就遇到了动物保护问题。
1 岭峰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自然保护区环境
岭峰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阿木尔林业局的南部,地处大兴安岭主脉北端和伊勒呼里山东北部。东经122°41′30″—123°26′05″,北纬52°15′03″—52°31′00″,保护区总面积为6837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6660 hm2,缓冲区面积为22307hm2,实验区为19406 hm2。林地面积为57194平方公里,占本区面积的83.65%。本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昼夜温差为7℃,极端最低气温-49.7℃,极端最高气温35℃,全年无霜期一般90天左右,结冻期7个月,境内广布永冻土,冻结层厚度几米至几百米,被称为大片连续冻土地带。该保护区是我国寒温带地带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具有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和比较完整、丰富的物种资源。岭峰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1.2 野生动物资源
岭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较为丰富,自然保护区现有野生动物249种,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40种,如紫貂、貂熊、原麝、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雪兔、花尾榛鸡、大天鹅、鸳鸯、红隼、黑嘴松鸡等。
1.3野生植物资源
岭峰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野生植物资源有847种,被列为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如钻天柳、黄芪、樟子松及草苁蓉等。
2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呼阿公路与岭峰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呼中至阿木尔公路改建项目在原有旧路上进行改建,公路总长度为133.82公里。公路于K50+244—K78+444路段穿过岭峰自然保护区,总长度共计28.2公里。公路在保护区内路段全部在保护区试验区内,不经过保护区缓冲区与保护区核心区。呼阿公路现有桥梁34座、涵洞140道过水兼做生物通道,这两种设计各有其适用性和不足,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通道作用。

图1 呼阿公路与岭峰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2.2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2.2.1 公路修建的永久占地会产生“廊道效应”
所谓“廊道效应”是指道路的分割使景观破碎,将自然生境切割成孤立的块状,即生境岛屿化。岭峰自然保护区在现有304国道两侧设有两个核心区,呼阿公路从保护区原有的交通走廊带通过,对于保护区的整体性而言,呼阿公路的建设没有再分割保护区现有的总体功能区划。但是,永久性占地使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加重,并影响了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分割了自然保护区生物的活动领地,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设置适当的生物通道可以使动物能正常过往,避免道路阻隔两个核心区之间的物种交流,从而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种群数量减少、物种退化等问题。
2.2.2 阻碍了动物活动,增加了动物死亡率
岭峰自然保护区我国寒温带地带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具有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和比较完整、丰富的物种资源。公路建设永久性占地使得自然保护区利用方式发生改变,本来适合两栖类、鱼类活动的区域被占用,并影响到一些动物的觅食,因而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生物量减少;由于公路的永久性阻隔,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径流方向改变,对沿线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公路投入运营后,车辆通行可能对动物产生视觉惊扰,同时也增加了穿越道路时动物的死亡率,而产生的交通噪声也将影响公路沿线的动物活动。因此,设置动物通道、改善通道周围环境更有利于维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3 岭峰自然保护区动物通道设置
3.1 动物通道设置分析
改建呼阿公路在保护区内不新增永久性占地,且自然保护区路段的道路两边生态环境基本一致,面积都较大,所以公路修建对生物整体生存、活动影响不大,只要在建设过程中设置适当的生物通道,可将其影响降低到最小。岭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通道主要是增强自然保护区的连通性,降低道路对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动物活动产生的阻隔影响,减少动物穿越道路的死亡率。呼阿公路在该自然保护区路段设置了暗板涵作生物通道,该类生物通道的优点是在满足过水要求的条件下,造价较低,且无水时涵洞底部易于进行植被恢复,较有利于小型动物通行;局限性在于该路两侧自然保护区是季节性自然保护区,水量变化显著,干旱时只是草甸草地,涵洞可以满足动物过往的需要,但雨水季节水量增加,涵洞过水且水速较大,因此单设涵洞不利于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通过。而采用桥梁方式跨度大占地少,对自然保护区水文水流阻隔影响小,水少时其底部与道路两边环境的连贯性好,动物穿越其间胁迫感小,且雨季时便于泄洪,不致产生过大水速,对动物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桥梁一般设置于地势低洼处,很难保证桥底有水时陆地动物的通行,且造价较高,因此与涵洞结合更实用有效。此外,通道外侧环境的设计也很重要,适当的通道外围设置能对动物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更利于动物找到通道并通过。
3.2 建议
根据该地区环境特点,可以从通道设置和通道周围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进一步完善该路段的通道设置,使生物通道更好地发挥作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