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增加刨花润楠种植密度,从3000株/hm增加到4500株/hm,对刨花润楠生长量有显著的促进。
表3-3不同种植刨花密度润楠生长差异
处理
|
造林保存率
|
树高均值/m
|
胸径均值/cm
|
4500株/ hm
|
94.4%
|
7.3a
|
8.1a
|
3000株/ hm
|
90.4%
|
6.2b
|
7.1b
|
初植密度不同,对造林成活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表3-4数据表明:刨花润楠比较容易种植成活,两种种植密度造林成活率都在90%以上。但密度为4500株/hm,造林成活率达到94.4%,明显大于种植密度为3000株/hm,这也说明适当的增加种植密度对刨花润楠造林成活率有一定的提高。种植密度不仅对林木生长速度有影响,同时也对林木木材性质产生明显影响。另外,种植密度不同对林下植被也有明显的影响,初植密度比较大能够控制林下草本植物生长,也提高林下土壤中林木根系的分布,提高林下土壤对水分的吸收能力。调查样地刨花润楠在密度大(4500株/hm)情况下,树高和胸径生长显著高于低密度种植,主要是因为种植密度的增大,抑制了林下植被生长,提高刨花润楠对森林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密度适当的增加也有利于刨花润楠幼树抗风、抵抗低温天气的危害。
4.结论及讨论
4.1结论
根据对调查样地刨花润楠树高和胸径生长情况调查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坡向对刨花润楠生长有显著影响,东北坡平均胸径为9.4cm,平均树高8.0m,为调查各坡向最高;东坡平均胸径为7.1cm,平均树高6.5m,为调查各坡向最低。接受太阳辐射最高的南坡胸径和树高为7.5cm和6.7m,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的北坡胸径和树高分别为8.6cm和7.3m,太阳辐射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刨花润楠生长,在种植刨花润楠时,为了使其生长良好,应选取太阳辐射中等的坡向。
2、根据种植地点分布的两种种植密度,分别调查了刨花润楠径和树高,当密度为4500株/hm,刨花润楠径和树高达到8.1cm和7.3m,密度为3000株/hm,其胸径和树高为7.1cm和6.2cm,密度的适当增加对刨花润楠生长起到显著的促进。
4.2讨论
刨花润楠在我国东部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等有广泛分布,是一种优良的用材树种。通过对福建华安县葛山林场2001年种植刨花润楠林取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坡向对其生长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不同对其生长也有显著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地的实际考察和数据的分析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刨花润楠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有广泛分布,木材用途广泛。特别是在东南部沿海地区,佛教盛行,润楠木材可制造香料,所以种植前景良好,但在实际林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刨花润楠生长周期相对于其他速生丰产树种较慢,其适用栽培技术还没有完全为广大林农掌握,种苗也存在提供量不足、品系不清等问题,这些都抑制润楠大面积推广种植,还需要林业科研部门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选育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种植品系。
我国现阶段对整个润楠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和抗逆生理研究,对栽培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研究相对较少,本为对刨花润楠种植密度的探讨也只根据初植的两种密度进行简单的讨论,润楠种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应该有不同的且更加合理的种植密度,这还有待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摸索研究,根据实际栽培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逐步研究,提高科技投入,解决润楠栽培工作中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万钧主编.中国树木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826~827
2 韦发南,王玉国,何顺清. 中国樟科润楠属植物一些种类修订[J]. 广西植物,2001,21(3):191~194
3 庄雪影,张粤,孙同兴. 香港润楠属植物叶表皮形态及分类学意义[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3(1):52~54
4 林萍,普晓兰.滇润楠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J]. 园艺学报,2003,30(2):239~241
5 王玉国,韦发南.樟科两个近缘属润楠属和楠木属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J]. 广西植物,2003,23(1):27~30
6 唐甜甜,赵林森. 滇润楠与香樟幼苗受旱复水后的生理变化对比研究[J]. 林业建设, 2006,6:18~20
7 唐甜甜,赵林森,董燕.水分胁迫对滇润楠和香樟幼苗叶绿素荧光和叶水势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22(4):16~20
8 邵金平,张学星,施莹,等. 长梗润楠栽培试验及生长研究初报[J]. 广西林业科学,2005,34(1): 32~34
9 李国标,张勇,郭绍清,等.火力楠和刨花润楠接种AM菌应用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 2006,22(3):13~16
10 蓝肖,梁瑞龙,周全连.刨花润楠栽培技术初探. 广西林业科学[J],2008,37(4): 203~205
11 薛文鹏,赵忠,李鹏,等. 王东沟不同坡向刺槐细根分布特征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6):27~32
12 张鹏,张美淑,吴玉德,等. 不同坡向人工林赤松材性变异[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 31(6): 13~15
13 郭明辉.森林培育措施对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03,39(5):100~104
14 林金国,陆继策,何明辉,等. 坡向对马占相思人工林生长和材质的影响[J].木工机床,2005,3: 21~24
15 郭明辉,赵西平等.坡向对人工林落叶松纤维形态及造纸性能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30(3):21~23
16 贾海坤,刘颖慧,徐霞,等. 皇甫川流域柠条林地水分动态模拟——坡度、坡向、植被密度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6):910~91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