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生物论文

乌饭树的生理生态及人工栽培研究进展_生态环境

时间:2013-06-19  作者:张娟,钟灼仔,吴先辉

论文导读::阐述了国内在乌饭树的分布、生理生态特性及人工栽培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乌饭树的人工栽培进行探讨,为深入研究乌饭树应用和开发前景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论文关键词:乌饭树,生态环境,生理特性,人工栽培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又名西烛叶、珍珠花、苞越桔,为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是越橘属中在我国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的一种。它耐贫瘠,能在全光照或疏林下正常生长。朝鲜、日本(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都有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地区,尤以江、浙、闽一带为多,常分布在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是酸性土(红壤)上的指示植物。

乌饭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生态环境,无论是作为食品,还是作为药物,都是很有特色的在古代的本草著作中,它并不是以乌饭树为其名称的,而有其他的名称,根据历代诸家本草的记载,有染菽、猴菽、南烛草木、草木之王、牛筋草、青精草、乌饭草、墨饭草等名称。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乌饭树植物资源,有些地方虽有制造乌米饭、果酱的习惯,但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也没有进行大面积的人工驯化栽培论文网站。然而,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欧美、日本等国,乌饭树的食用、药用价值就得到了重视,现已广为种植,成为目前商业上重要水果之一[1,2,3,4]。本文对乌饭树的生理生态及人工栽培的研究作一综述。

1.乌饭树生理生态的研究

乌饭树属植物为常绿或落叶灌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其以长江流域以南山区分布最多,各地方植物志或多或少地对乌饭树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生物特性作了简要的介绍。于世新、刘忠等对在我国北方有大量分布的乌饭树属植物——越橘的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作了相关的研究。谢远程,唐宇等[5]对我国南方地区大量分布的具有较高观赏、食用与药用价值的乌饭树的生态学特性也曾有具体的报道。

乌饭树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可达3m。小枝褐色,无毛,幼枝被柔毛生态环境,叶卵形或椭圆形,稀长椭圆状披针形,长 2.5-9cm,宽 1.3-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具细锯齿,两面近无毛,上面脉纹纤细;叶柄长 3-5mm,近无毛。花两性,花期6至7月,花序长3-8cm,花序轴及花梗被短柔毛;小苞片披针形,具齿,宿存;花梗长约1mm;花萼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萼齿三角形;花冠壶形、白色,有时带淡红色,长5-7mm,两面被灰白色短柔毛;花药背部无距,花丝细长,被毛。果为浆果、球形生态环境,径4-7mm,被短柔毛及白粉,成熟时紫黑色。果期10月。正常生长的植株的叶在2月下旬开始萌动,3月中旬膨大,下旬全部展开,4月上旬开始生长,直到5月下旬为止,此时,嫩枝、叶呈现鲜红色,极具观赏价值。乌饭树的花两性,花期在6月上旬到7月中旬,开花的早晚受气温的高低影响明显。乌饭树8月初开始挂果,果为浆果、球形,径4-7毫米,被短柔毛及白粉,单果重0.3-0.8g;10下旬开始陆续成熟,果实逐渐由青色转为淡红色,再由淡红色转为紫黑色,被薄白粉论文网站。果肉味甜,果实含糖、有机酸、鞣质、维生素C、矿物质等,可鲜食;也可入药生态环境,中医认为乌饭树果味甘、酸,性温,具有强筋骨、益气、固精等功效。果内有种子多粒,种子细小,大小年结果现象较明显。

乌饭树虽在成熟林中很难天然更新,但在砍伐后次生林中分布较为普遍。谢远程通过对乌饭树群落的物种组成、年龄结构、频度分析等多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乌饭树群落是一种不稳定的森林群落。乌饭树多分布于次生林或人为破坏较为明显的成熟林中,其脆弱的群落生境极易被破坏或发生变化。目前,乌饭树个体数量相对较少,因其花小,且花期短,花后难以引人注目,加上果实受鸟类、昆虫等的危害和各种人为干扰,其分布数量日益减少,很可能在其群落中逐渐消失,分布于成熟林或保存较为完好的群落表现尤为明显。

2.乌饭树人工栽培研究

2.1 盆景和园林绿化上的应用

乌饭树为常绿灌木,夏季叶色翠绿,秋季叶色微红,花型玲珑秀美,有清香,球果累累,既能观赏又可食用生态环境,根干灰褐色带红,叶片层叠有致,姿态优美。乌饭树体态优美,萌发力强,是非常优秀的园林观赏树种,既可群栽,亦可孤植,皆可为四时增添景色。乌饭树更是不可多得的制作盆景、盆栽的优良素材,尤其用其制作的提根式盆景,悬根露爪、苍古遒劲,惹人喜爱。带叶制成苏派盆景,叶片层叠有致,清奇古雅,古拙典雅[6]

乌饭树是适应性很强的乡土树种,其树姿优美,秋后紫红色果实串挂枝头.煞是美观.是一种良好的园林观果绿化树种,与海桐、金叶女贞、含笑等树种相间配植.点缀于假山、绿地之中,相互映衬、别有情趣,可为城市环境绿化渲染出一种浓浓的秋收壮美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绿化的品位与档次。

乌饭树为喜酸性植物,喜湿润怕积水生态环境,盆栽土可将腐殖土、炉灰按1:1混合配制使用。施肥要遵循适时、适量的原则,春季可每月追施磷肥1至2次,花后施以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论文网站。北方碱性土质地区浇水以矾肥水及雨水为主,亦可在自来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为加速乌饭树植株成形,可通过摘心来促发新枝。整形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以保证树冠和树型的完美。

2.2 扦插繁殖的研究

在乌饭树的扦插繁殖中,硬枝扦插的成活率较低,嫩枝扦插的效果则较好。

叶荣华等[8]对小叶乌饭进行硬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以黄心土为基质的扦插生根率最高,生根率为27%;在扦插前用激素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以吲哚乙酸200 mg/L处理的插条,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37%。

谢远程等[7]通过对乌饭树进行硬枝和嫩枝扦插的多次试验,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且摸索出了一套适宜的嫩枝扦插方法:

(1)选用ABT(1号)、IBA药剂处理插穗,从100-500mg/L各浓度均有效果,但以200-300ppm 水平的效果最好。因ABT(1号)生根粉比较便宜,故在生产中可大量推广使用;

(2)乌饭树的扦插基质以腐苔藓或腐苔藓和黄沙泥的混合物都可以,且具有取材方便生态环境,成本低的特点,在生产中应予以广泛使用;

(3)在南方(宁波)地区乌饭树嫩枝扦插最佳时期应在6-7月间进行;

(4)凡有叶片、有成熟腋芽和无顶芽的半木质化枝条都可作为乌饭树理想的扦

插材料。

2.3 组织培养的研究

谢远程等对乌饭树组培的瓶内生长阶段已有了比较系统的培养技术,一般以MS培养基为最好,生长素中以IBA的效果最佳,细胞分裂素则以ZT为最优,只是在启动诱导、分化、生根等不同的阶段应选用不同的浓度比例。在乌饭树组织培养的全过程中,蔗糖浓度都为35%,琼脂为0.6-0.8%,培养基的pH值调为5.4。

周长东[9]根据乌饭树喜酸、喜湿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试管苗移栽前后的一系列配套技术,摸索出最佳移栽程序,移栽成活率达90%。

2.4 砧木的应用

童正仙等[10,11]初步试验认为:用乌饭树嫁接高丛越桔亲和力较强,嫁接口愈合良好,成活率达72.6%~88.7%;用乌饭树嫁接的南高丛越桔品种夏普蓝、云雾幼树树高、冠幅、新梢生长最和早期产量均高于同树龄扦插越桔,缺素症状明显减轻或消除,比扦插越桔幼树表现出明显的栽培优势。用野生乌饭树作砧木取材容易,嫁接方法简便,成活率高,容易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5种子发芽

在乌饭树的野生资源调查中,发现有极少数实生苗的存在,因此生态环境,种子繁殖应该是乌饭树的一种有潜力可挖的繁殖方法,但是种子繁殖具有成苗慢的缺点,又使它只能作为长远繁育目标的一种可选方案论文网站。张发良[12]采用先进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软化了乌饭树种子的特殊种壳,将乌饭树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到85%以上, 显著提高了乌饭树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

3.展望

我国学者对乌饭树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和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乌饭树的人工栽培研究。

广泛搜集品种资源,开展野生驯化,筛选品质优、产量高、口感好、药效大、价值好的种类进行繁殖研究,建立种苗和原料供应基地。

乌饭树叶的利用主要是采取新生嫩芽中的色素,所以乌饭树的人工栽培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改善栽培技术以确保周年能提供大量的新芽以保证色素的来源。另外,筛选萌芽能力强,易发新叶,叶内营养充分的种类进行繁殖培育。

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激光、原子示踪、红外遥感的出现与发展,各种控温、控湿仪,空气组成调节仪及相应的加温、制冷、喷雾设备的运用,大大改善了扦插育苗的环境条件,促进了扦插育苗的自动化和工厂化。扦插繁殖可周年进行,正逐渐成为植物的主要繁殖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重明,张宁,王鸣.乌饭树的民族植物学[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8,7(1):45-48
[2]魏振承,张名位.乌饭树属植物资源的营养功能及其开发应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 (2):21-23
[3]谢远程,周晓琴.乌饭树浆果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开发[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 (03):49-51
[4]房玉玲,秦明珠.乌饭树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05):59-61
[5]谢远程,徐志豪,周晓琴.乌饭树野生群落生态特征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 2006, (3):21-25
[6]雷宁.盆景新树种:乌饭树[J].花木盆景. 2000,11:33
[7]谢远程,徐志豪,周晓琴.乌饭树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6,(7):5-7
[8]叶荣华,练发良,雷珍.小叶乌饭硬枝扦插育苗试验.浙江林业科技.2008,(1):75-77
[9]周长东.乌饭树组织培养移栽技术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 2007, (03): 7-10
[10]童正仙,陆寿忠.乌饭树嫁接南高丛越桔生长结果观察初报[J].中国果树, 2007, (5):30-34
[11]童正仙,陆寿忠,吕萍.乌饭树嫁接高丛越桔技术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 2007, (6):88-89
[12]张法良.一种乌饭树种子的发芽方法[P].中国专利:CN101601342,2009-12-1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丽水市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_生物论文
下一篇论文:植物乳杆菌R23酵解枇杷果汁有机酸的动态分析_杂志网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生物论文
最新生物论文
读者推荐的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