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孟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
|
|
第三、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生态失衡,这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近代西方人在天人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对立的二元论,片面强调人类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做自然的主人,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大量盲目开采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6] 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了避免覆辙西方社会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处理好人类自身发展和生态发展这种双重关系呢?先秦时期,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先哲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儒家先哲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行动指南。儒家先哲们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存在于天地之间,与自然节奏息息相关。人类应该与自然成为朋友,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人,不能随意向自然发号施令。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自然规律,合乎天地运行法则。因此,君子之人要“仁民而爱物”《孟子•告子》,是宇宙与人类自身和谐统一,并肩而又不相悖。否则,破坏自然,人类就将失去生存的条件。孔子说:“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焉哉?”《孔子•阳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尽其信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人的心性于天同出一源。这种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是孔孟认识到,人类应尽物之性,节制欲望。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这反映了孔子反对浪费资源,主张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孔子还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充分表达了孔孟使民以时,节约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谐的思想。儒家在强调生态和谐的同时,也不否认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张把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相结合起来,人既参与自然的变化,又不破坏毁灭自然,做到“尽人之性”“与天地参”。在今天,我们面对有关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而感到焦虑时。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无疑可以为我们剔出一种有益的参考。摆脱以人为中心的困扰,改变西方社会片面强调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二元观念。树立天人一体化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二、孔孟“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又要求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孔孟和谐思想适应了当时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需要,成了 中国古代封建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学说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少走弯路,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一、孔孟学说中自我和谐包括了身与心的和谐,这对于调节人们的心志和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由于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各种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一部分人精神常常处于极度紧张,压抑,苦闷的状态。甚至造成身心失调,人格分裂,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等等。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噩耗频频传来,某某明星又由于劳累过渡而死亡,又得到什么不治之病而死亡。这些都是在生活中不注意身心和谐而造成的。而这种情况还处于上升趋势,如果这种不良的精神状态蔓延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和谐”呢?孔孟和谐思想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追求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它告诫人们要善于对待自己,我们既要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更要保持一颗健康的身心。这体现了对 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的关怀。它还要求人们要不断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敛。不要过分的去追求名与利,要保持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孔孟学说倡导“内省”,“克己”和“反求诸己”,“养浩然之气”的自我修养方法。要求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真,善,美,脱离假,愁,恶的低级趣味。所以孔孟和谐思想对当代开拓视野,跳出俗见,摆脱物质的诱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孔孟人际和谐思想对于当代人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 [7] 早在先秦时间,孟子就提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的人,人如果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邻里间的友善,朋友间的帮助,离不开同事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孔孟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强调以“仁爱”来调节人际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像家人一样相爱有佳。然而在当今,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人与人的关系却在不断的生疏起来。每个人为了生活不停的奔波,亲朋好友见面却形同陌路。有的 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达到伤心病狂的程度,而失去了人性的高贵。兄弟姐妹为了争夺家产而对薄公堂,失去了亲情的温暖。面对这些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子。我们就更应该从孔孟人际和谐的思想中吸取营养,通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泛爱思想,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具有树立人人平等,求同存异,化解敌意,凝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功能。有利于人与人的友好交往,平等相待。有利于人与社会和平共处。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谐发展。
第三、孔孟生态和谐思想在我国建设生态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孟生态和谐思想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们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错误思想。人们生存既然要依赖自然,就必须要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因为人之于自然,不要做自然的主人,要做自然的朋友。由于在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过分的征服自然对人类产生的危害。造成生态的极度破坏,如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导致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现象的增加。过分抽取地下水,导致地层下陷。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了沙漠化加重等等。这些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不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最终会遭到自然惩罚。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无疑可以为我们剔出一种有益的参考。摆脱以人为中心的困扰,改变西方社会片面强调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二元观念。树立天人一体化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