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然而另一方面,中国舞蹈文化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主体民族“根性”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性,呈现出来的就是:民间舞蹈,虽呈散沙之态,但却强有力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地域不分南北,品种不分优劣,层次不分高低,都有一种巨大的包容性和内在自足的宇宙意识,这是东方文明特有的气质。1、“社会转型”说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90年代这一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间舞蹈,发展态势
中国民间舞,是一个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集体,自娱自乐是它的原生精神,世代延袭、结构松散是它的基本特质。然而另一方面,中国舞蹈文化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主体民族“根性”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性,呈现出来的就是:民间舞蹈,虽呈散沙之态,但却强有力的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地域不分南北,品种不分优劣,层次不分高低,都有一种巨大的包容性和内在自足的宇宙意识,这是东方文明特有的气质。
在无理论先导的情形下,回归民间去感受自然平衡,就成为唯一的落点;但“原生”的东西在形态上又很难满足我们的审美欲求。我们又开始向历史、向民俗、向民族精神要答案:当我们站在黄土高原,亲眼目睹了那从土中“走”出的威严而不屈的兵马俑方阵,感悟到傲立风云的身姿带给人的强烈震慑时,我们似乎从中找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着眼点。
民间舞蹈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却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高层建瓴的人性主题只民间舞蹈的深层底蕴之所在。这暗示我们,民间舞不是简单的外形差异,它共性的审美内涵是可以宏观把握的,是可以提炼的、有导向作用的,是一个“活体”物质。是“活体”,就意味着它是经得起分析、综合、变化、发展的。这种“宏观民间舞”可以跨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鸿沟,打破雅、俗界限,直接关照人心,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吻合思维状况、体现生命意蕴的民间舞蹈文化。
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
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爱情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变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少留下它们的记录。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根植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的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很多地方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研究,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即“时间文化层”,就是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两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两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积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和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即“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表层结构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等功能。深层结构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说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何为社会转型呢?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
2、民舞生存空间的变化
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喜爱,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三、民间舞蹈的时空移位与新包装
1、民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0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创造了条件。
2、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
民间舞蹈多与民俗信仰、民俗节日、人生礼仪等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长期以来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日常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形成了风习。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
3、民舞形态的新包装
民间舞蹈在新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具有“新民舞”的意义。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的“土风”味,又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
四、多元、多样、复杂性,90年代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90年代这一发展呈多元、多样、复杂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需求。
1、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
民间舞蹈的内涵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多元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特点在当代民间舞蹈中具有共性。
2、民间舞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空间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较多地保留着民舞的原生形态,或原生和变异并存的状态,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
3、舞蹈观念的复杂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念,即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舞群的年龄、职业、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对其思想观念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当然,中国民众也在努力使民间信仰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正文,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杨 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4]蔡家麒,论原始宗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