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面对新世纪国际间的挑战和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社会越来越要求有序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秩序,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本文试以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内容为指导,紧扣新一轮课程改革,紧扣学校教育的特点,从政治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环节的创新及文化氛围的培养入手,从中把握学校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从中凸现政治学科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有效地和社会、家庭的德育工作形成合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动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公民道德,政治教学,人文精神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内容是政治学科教学的内核
一般来讲,道德品质是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某些特性或倾向。人的道德品质比较稳定而集中地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遵章守纪、爱护公共财物等方面,它是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条件影响,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发的观察和模仿产生的,并经周围成人给以肯定或否定性强化而固定下来。博士论文,人文精神。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由学校和家庭根据社会道德要求,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让学生接受社会性的教育,使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支配行为而实现的。
基于这一点,我们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得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我们就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文化氛围方面,抓好学生的道德建设,特别是作为政治学科更应从教学形式作深刻的变革。博士论文,人文精神。
二.学校的政治科教学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注重课程设置的交叉性、渗透性是道德的重要前提
传统的设置中,学生道德只是由政治课本完成,其他学科更多的是传授知识而已,且传统政治科的内容古板、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说教,因而显得面目可憎,怎能为学生接受呢?怎能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呢?学校考虑课程设置将其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融为一体,文、史、哲、理、化、生、地、音、体、美不是单一的。
只要注重了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那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熏陶,不知不觉中促进良好道德规范的形成。反之,课程内容设置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美感享受,只能让学生觉得学校的各种学科面目可憎,只能让学校教育被拒之门外,真的不如2天的影响了。
(二)注重教学环节中人文性和道德建设的核心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道:“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博士论文,人文精神。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博士论文,人文精神。博士论文,人文精神。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时创造出值得崇拜的人。”这就要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应注重人文性,对学生更多以人文关怀。
1,、立足教材 立足学生 情趣入手 把握倾向
一方面,传统的政治学科教材略显呆板,缺乏生机活力,同时远离90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这些90后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多生长在一个“非常态的家庭”,在早期家庭德育教育可能缺失,情感兴趣的认知方面不同于以前的学生,也不同于传统教材所解构的内容,这就给政治学科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他别是对于政治学科的德育目标而言,更是如此。在备《商品和商品经济》,就从地方特产和学生认知的 “荔枝”作为话题导入——“一颗带绿”价值150元—300元,必然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学生完成政治学科的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的感情。
2、立足课堂 适时调控 恰当引导 由浅入深
即使充分地把握教材知识内容体系,即使充分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情趣倾向,但在具体的每一节课,难免有意外发生,特别是作为政治学科原本更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难免不进入学生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社会现象,从现象发现本质,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明了现象中的内涵,从这一变化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学内容,并从中完成学科的德育要求。在讲授“价值规律”一节中,一名学生突然发出“豆你玩”这一流行语,随着另一个学生说“蒜你狠”,课堂氛围一下子极为活跃,就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课堂变为如何从“豆你玩”“蒜你狠”中体现价值规律的讨论课,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从这一现实生活的经济事件中看到和领悟到价值规律的内涵,从中看到商人逐利的本质,从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金钱观。
3、课后小结 分析归纳 指导提升 变“识”为“能”
虽说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每节课的适时小节也不容忽视,可以让学生从现象中分析归纳,指导学生从知识的点滴到知识的系统化,从知识的拥有到能力运用的转化,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从而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概括问题,
(三)注重文化氛围的培养是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学校积极调动其他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到校园可亲可爱,让学生从中感悟体验而加强自身道德的培养,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我校注重抓好“校园之声”文化阵地建设,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积极参与创作,关注人生,关注现实,改变呆板的两课一操形式,引入时代性、现代性更强的舞蹈等促进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办好群众性参与的活动,如“艺术节”“时装创作大赛”等,让学生培养集体主义、健康的情感,这样促进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是课堂生活得延续和补充,让学生部再为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而烦,从而有效拒绝社会的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抓好课堂内外,真正关注了现实,学校的5天教育影响足以防卫那2天社会影响。
三.家庭、社会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马卡连柯在《父母必读》中说道:“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博士论文,人文精神。在人得一生中,父母和教师占首要地位。”从中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大力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社会、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人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特别是家庭生活中,要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相差好的家风,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沟通、联系,将坏的影响压缩到最低。同时应调动社会力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古有“孟母三迁”,今天更应注意不良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能向正轨发展。
参考文献:
洛克《教育漫话》人教版P160
张世富《心理学》人教版P217
柏拉图《柏拉图论教育》人教版
肖子辉主编《中学德育》成都科大版P188P207
陶行知《创造宣言》教科版P298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人教版P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