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从当前“国学热”来看易白沙评孔扬墨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易白沙在论述域外之学时指出:“印度、欧洲,土宇虽远,国人一治其学,螟蛉之子,祝其类我。佛教之发扬于中国,已有明证;西土文明,吾方萌动,未来之演进,岂有穷期!”充分肯定了域外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价值,于是提出:“以东方之古文明,与西土之新思想,行正式结婚礼,神州国学,规模愈宏,愚所祈祷。”[23]明确主张中国之古文明与西方之新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抱有极大的期待。为此,他既反对“全盘西化论”,又反对那种保存国粹的闭关主义思想。

易白沙指出:“保守主义终不能战胜进化主义。”[24]在这种进化的历史观的基础上,他对闭关主义思想进行了批评。他说:自汉武帝以来,持“孔子万能之思想”的人,将“远方学术,一一纳诸邹鲁荐绅先生之门,汉武帝复生,亦难从事于斯矣”。指出:“圣哲之心理虽同,神明之嬗进无限。孔子自有可尊崇者在,国人正无须如八股家之作截搭题,以牵引傅会今日学术,徒失儒家之本义耳。”[25]鲜明地批评了西学传播中存在的“西学”源于“中学”的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态,这不仅对五四时期而且对当代中西文化的融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在《教育与卫西琴》一文,易白沙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博士论文,东西文化融合。博士论文,东西文化融合。道为神明(精神),器为物质。以学术论,则有上下之别;以竞争论,则道必赖器而后存。”继承了王船山的“道不离器之说”。然后指出:“神明者非一国所私也。国有存亡,神明无存亡。国有中外,神明无中外。我不保其神明而为他人所保,神明亦去而之他。故必取西人物质以保神明,而后神明永为我有。”正是通过对道与器关系的辩证分析,从而论证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物质文明的必要性。易白沙最后的结论是,片面地强调保存国粹,拒绝向西方学习,与“言欧化者之太过,厥弊维均矣”[26]。就是说保存国粹论与全盘西化论的危害性是一样的,举起了与国粹派和全盘欧化派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新文化的旗帜。易白沙对于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探索,蕴含着博采众家、广为交融的开放精神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易白沙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率先对孔子做出批评与肯定相结合的冷静评价,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评精神,是对当时全盘否定孔子的虚无主义的思想上的匡正。他热烈地弘扬和倡导墨学的救世精神,对唤起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墨学“民为主”思想的宣传,尤其是他的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大同”社会理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揭示了社会发展方向。倡导百家平等、竞争而进的学术自由和东西文化融合的思想,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当今“国学热”的角度来看,易白沙的文化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也是相当有建树的,并具有超前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对封建礼教,虽然那时没有“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但对儒学的否定是空前的,而易白沙相当理性地对孔学或儒学做出了批评与肯定的评价,这是当时的新文化领袖陈独秀等人所不及的。我们今天倡导“国学”也应该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

在易白沙的眼里,国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它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儒学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它不仅包括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也包括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来各种文化。这是我们今天倡导“国学”的人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国学不等于儒学,也不等于汉学。

国学这一概念是20世纪初年章太炎等人从日本引入的,含有振兴民族精神与弘扬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性、宗教精神与人文传统,来振兴国族、复兴国家、增强自主精神与自信力,以与东西方列强相抗衡之意,也含有批判或救治世界的西化、工业化、商业化、功利化的弊病之意。博士论文,东西文化融合。易白沙与章太炎在日本创办《甲寅杂志》就实践着这一历史使命。易白沙的《墨学》、《我》等文章是其上述二层含意的具体体现。上述二层含意与我们今天倡导国学的用意颇为相似。可见,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我们既要学习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学术与技艺,更要注重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的学习。

另外,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易白沙倡导中外文化融合,这也是我们常提的话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但中外文化融合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不理解自己的文化拿什么与人家的东西融合?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我们拥有的自我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文化之精髓。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否则,会背道而驰。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但就目前“国学热”的深度、范围、体制等等情况来看,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任重道远。

Yi Baisha’s contributions 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in his

commentof Confucius and advocacy of Mozi from the currententhusiasm of Guoxue

JiangHuaizh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Henan,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Yi Baisha commented Confucius and promoted a new perspective to confucionism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it showed rational and critical spirits of the culture.He advocatedof Mozi and sublimed patriotic and democratic ideas. He claimed an equality ofdiverse thoughts and a combination of west and east culture, He constructed anideal model of the new culture. Yi Baisha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On the current enthusiasm of Guoxue thehealthy development be of important value.

Key words: Yi Baisha; comment Confucius; adovate Mozi; combination of west andeast culture; Guoxue.

[①]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②]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8页。

[③]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29页。

[④]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0页。

[⑤]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0页。

[⑥]易白沙:《帝王春秋》,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6页。

[⑦]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29~130页。

[⑧]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5页。

[⑨]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1~134页。

[⑩]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29页。

[11]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8页。

[12]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9页。

[13]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8页。

[14]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9页。

[15]易白沙:《述墨》,《青年杂志》第1卷 第2号,1915年10月。

[16]易白沙:《述墨》,《青年杂志》第1卷 第2号。

[17]易白沙:《广尚同》,《甲寅杂志》第1卷 第3号,1914年7月。

[18]易白沙:《广尚同》,《甲寅杂志》第1卷 第3号,1914年7月。

[19]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4页。

[20]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5页。

[21]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6页。

[22]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1页。

[23]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4~135页。

[24]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7页。

[25]易白沙:《孔子平议》,《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卷,第135页。

[26]易白沙:《教育与卫西琴》,《甲寅杂志》第1卷第2号,1914年6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白嘉轩看儒家传统道德
下一篇论文:从寒暄用语看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