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无爱世界里的孤独者——重读露辛达·布雷福特

时间:2015-06-25  作者:蔡学梅

内容摘要:小说《露辛达·布雷福特》的女主人公露辛达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典型的文化弃儿形象,并代表一切无法适应环境的人们。本文借助弗洛姆的爱的理论,阐释露辛达由于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自身也缺乏爱的能力,注定了她的孤独和悲剧性的一生。
论文关键词:露辛达·布雷福特,无爱的世界,孤独

E·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新人道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爱的理论则是他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弗洛姆认为“人自诞生之日起就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与自然相脱离,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不可确定性,感到孤独和与世隔绝”,孤独在人类生活中的存在是必然性的。[1](P7)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爱则能打破把人隔离开的藩篱,克服人的孤独感和分离感,使人与人和谐相处,乃至融为一体。“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2](P4)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取”[1](P19);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因而,只有摒弃了剥夺或聚敛财富的欲望,勇于奉献自己的人,才具有爱的能力。任何形式的爱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1](P9)而所有虚伪的爱的形式的共同点就是:缺乏真正的平等与尊重,真诚的交流沟通,真实的整体中个体的中心体验。

澳大利亚经典小说《露辛达·布雷福特》的女主人公露辛达是富有牧场主的女儿,因为美丽聪颖,“生来就有贵族气质”,众星拱月般地受到人们的敬慕,并众望所归地嫁给了贵族后裔雨果。露辛达同雨果婚后来到英国,却发现丈夫不但奢赌、挥霍,而且一直痴迷于以前的情妇,她自己则同雨果的朋友帕特发生了情爱关系。而正当露辛达决意与雨果离婚时,雨果在一战中身受重伤,她不得不照料他。就在露辛达即将重获自由的时候,帕特却弃她而去。露辛达唯一的儿子斯蒂芬在爱情和生活上也不断受挫,二战时因拒服兵役入狱,并遭到严厉的体罚,最终郁郁而亡。露辛达生活的世界是个无爱的世界,而她自己也不具有真正爱的能力,两方面盘根错节,使得她一生孤独并颇具悲剧色彩。

一、无爱的世界

小说作者马丁·博伊德自述道:“这些人感受到了一种孤寂,对他们来说,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流放地”。[3](P10)在这个无法逃脱的流放地上,露辛达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各种形式的爱: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两性之爱甚至上帝之爱都缺失了。

露辛达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是大家关注的中心、父母的骄傲。然而,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父母之爱。她不是父母之爱的对象,而是他们攀龙附凤的筹码。她的父亲弗雷德“除了积累财富,没有其他胡思乱想”,[4](P42)给予子女的不过是物质上的满足,目的是彰显自己的富有,和对子女的操控权力。经济萧条一来,弗雷德扣去了露辛达三分之二的津贴,真正原因是露辛达“不回澳大利亚伤了他的心”;而后为了迫使人们承认他自己是个“大金融家”,他把露辛达的收入“恢复到了萧条前的水准”;并且他对露辛达的“父爱”是“没有理由不要求回报”的。母亲朱莉娅倾注于子女身上的则是自己未曾实现的雄心,露辛达则成了她晋升到上流社会的阶梯。她一旦洞察到托尼和露辛达彼此钟情,便百般阻挠并将其爱情的嫩芽扼杀;贵族雨果一出现,她便迫不及待地将露辛达推入他的怀抱,迅速为他们完婚。正如她的儿子、露辛达的比尔说的,“她所营造的一心往上爬的普遍氛围,在露辛达的婚事上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4](P414)雨果吸引文家的正是他的一系列头衔:第十二代克里坦登子爵、上尉、新副官、温得尔勋爵的表弟。“封号很让她(朱莉娅)动心,跟贵族的儿子结婚,文家随便哪个都会满意。”[4](P126)露辛达从“无情地要钱”的父亲和“不屈不挠地致力于社会活动”的母亲那里,并没有得到对自己成长的积极的关心,精神要求的关怀,以及应有的了解和尊重。

露辛达姐弟三人之间也没有多少深情厚意。比尔虽是家中唯一的继承人,“但他的情趣和愿望无人过问”,对姐姐们的感情,“并不能勾销他内心对她们的批评”。[4](P318)他对露辛达对自己与安妮婚姻的阻挠,一直耿耿于怀,并借斯蒂芬与希瑟的婚事给她施以报复。莉迪娅也没有给予露辛达多少关爱,反倒因为露辛达的出众遮盖了自己的光彩而略有不满。

在两性之爱中,露辛达所经历的并不能称得上是所谓的真正的爱情,而是种种的“虚假爱情”。托尼的爱是种“伤感的爱”,其本质在于“只在想入非非中体验爱情而不是在与一个具体的人的现实存在中体验爱情”。[1](P82)他过于敏感,把对方细微的表情和态度都看作是对自己爱的接受或拒绝的征兆,并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历爱的种种悲伤和喜悦。面对朱莉娅的阻挠,他甚至想象着露辛达会与他心息相通,“两人要在相爱中联袂反抗世俗”。[4](P69)事实上,他并没有争取与露辛达进行深刻的沟通,对露辛达自然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了解,不知道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雨果、帕特以及温特沃斯的爱基本上都是建筑在金钱和性爱的基础上的,而且并非为了给予而是为了索取。把爱看成是“生理满足和某种交换合作关系”正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两种虚假的形式。[5]“为了渡过经济上的难关”来到澳大利亚的雨果,正是看中了露辛达每年两千英磅的收入,借着自己的贵族身份将其迎娶过门。新婚不久就将她的银行存款透支,而且将其蒙在鼓里。然而,他爱的却是费边帕克太太,一直与其保持着情爱关系,甚至在自己病危昏迷之时呼唤的还是她的名字。尽管如此,重伤在家期间,他让露辛达“保证不离开他”,并始终保持着对她的“威压”。帕特更是如此,只不过比雨果更诡秘和世故。他不顾及是否会伤露辛达的心,把雨果的婚外情告诉她,并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因为以后他们俩在一起会更加愉快。他“总会让自己过得舒舒服服的,现在她(露辛达)成了他舒适环境的延伸”。[4](P349)他想娶露辛达,尤其“因为她颇有钱”。他怕他们的关系为人所知,说是为露辛达名声担忧,事实上,更重要的原因是怕如果自己“因为通奸成为离婚案的被告,尤其是雨果以原告的身份出现”,自己就要“同兵团断绝关系”。[4](P370)况且“露辛达不是唯一的配偶”,他们刚分手,就传来帕特订婚的消息。温特沃斯是一个没有收入的剧作家,一向情意绵绵,在生死关头却毅然选择弃露辛达而去。

倍受人敬慕和骄傲的天之娇女,一生经历的坎坷遭遇却很多,甚至是一般人难以承载的。露辛达孤身来到英国,挣扎于自己尴尬的身份(英国贵族与澳大利亚人),担忧父亲对自己的供给,忍受丈夫的自私自利和不忠,情人的遗弃,弟弟的误解和仇恨以及儿子的衰竭和死亡。这些遭遇让露辛达越来越觉得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残酷。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露辛达也决不会认为他是公正和仁爱的吧?

二、爱的无能者

生活在这样无爱的世界里,露辛达自己也几乎丧失了爱的能力,使得境遇不可扭转地愈加糟糕。

母爱本质上是“无条件的”,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1](P43)露辛达却没有赋予她唯一的孩子斯蒂芬真正的母爱。她没有给予斯蒂芬对其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也没有灌输给他“对生命的爱的态度”。[1](P40-41)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斯蒂芬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他悲剧性结局的形成。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概论“牛”语汇历时差异
下一篇论文:关于东西方同性恋电影文化的断想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