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浅谈《故事新编》中经典人物的普通化倾向_古今相通-论文网

时间:2015-01-24  作者:张建伟
”这自然是因为他想要无为而治了,但是这种理论在遇到了函谷关的差人之后就行不通了。主张无为的老子也不得已讲起了学,这样就十足地让老子出尽了洋相。鲁迅有特意描写了关伊喜对于老子的评价:“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这就道破了老子哲学的神秘色彩,还原了老子的本相,指明了老子是不可能有所为的。

《起死》是《故事新编》中最为独特的一篇。它是以戏剧的形式将各种矛盾集中起来,并放置在一个短时间上来展示。在文化典籍中,庄子的形象本是一位游于无穷的逍遥隐士,《起死》中的故事却是起因于庄子要到楚国去“干自家的运动”,鲁迅是以戏谑的口吻描写庄子的言行和思想的。例如:当汉子向庄子索要自己的衣服时,庄子大谈所谓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但汉子的反应却是:“(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这样写就让庄子当众出了丑,暴露了他逃避哲学的无用与无聊。

三经典人物普通化的意义

(一)、揭示真实的人物

较之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故事新编》显得十分荒诞。这一方面是因为鲁迅将描写重点转到了人物形象之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鲁迅“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并不想将古人写得更死”的缘故。这种塑造方法正可以让鲁迅突破关于人物的定论,从而能够把这些经典人物拉下神坛,放在历史的现实之中进行一番全新的考察。这样做无疑可以发现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二)、使民众更易接受

改造国民性和发现民族的脊梁是鲁迅作品中一直追求的主题,《故事新编》也不例外。文中的女娲、大禹、墨子等人都是鲁迅所歌颂的人物,而像老庄和伯夷叔齐则是鲁迅所要讽刺的。千百年来,他们一直被供在神坛之上,虽被视为权威与道德楷模,但却不能使人感动,因为他们是精英,与民众的距离太远。鲁迅要唤醒、要改变的对象是广大的底层民众,这种将经典人物普通化的手法正可以是使这些人显示出心灵的真实,展现他们人性化的一面,显得可亲、可敬。这样就能使民众感动,从而产生更大的情感和艺术共鸣。

总之,鲁迅在一直坚持着艺术上的一种非正统性,他的《故事新编》通篇都洋溢着对经典与权威的质疑。这是一种“摘去光环”的创作态度,只有摘去笼罩人物的光环才能平等地、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真正认识他们崇高、光辉形象掩盖下的尴尬、委琐、无奈甚至是平庸。《故事新编》正是通过摘去那些经典人物身上的光环,让他们走下神坛,从而反映古代人和事的真相。这不但表现在他所讽刺的人物身上,就连他所歌颂的脊梁式人物如墨子、大禹等人也是以一种荒诞化的结局收场的。这种平等地怀疑一切的精神赋予了鲁迅活跃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同时也激起读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索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瑶.《故事新编》散论[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鲁迅.故事新编(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_探究-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述略_源头活水-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