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议”、“传记”、“解”、“解故(诂)”、“说”、“说义”、“故(诂)”、“训”、“故(诂)训传”、“训篡”、“章句”、“微”、“微传”、“记”、“杂记”等(见《汉书·艺文志》)。东汉又增加了“注”、“音义”、“集解”、“笺”、“训诂”、“音训”、“解谊”、“注训”等。这些注释体式有些是名异实亦异,有些是名异实同,有些则是同一名称之下有异实。
3.1注
注:注体通常认为产生于汉代。所谓“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即是说,注有两项内容,以语言解释为主(“释经”),兼及心理解释(明义),力图探寻经典元意。注体通达而笃实,简明而扼要,是古代最为通行的解释体式之一。注体与故、训、解等体往往异名而实同。郑玄的《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首用此体。有的人认为,注体是为“经”、“传”作解释的。如杜预为《左传》作注,称为“杜注”;范宁为《穀梁传》作注;何休为《公羊传》作注,也分别称为“范注”和“何注”;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称为《说文解字注》。
3.2笺
笺:笺,表识的意思。这一体例是在传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笺体是将注文夹杂在经文中间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著作形式,是郑玄在《毛传》基础上重新解释《诗经》时创立的解释体式。郑玄解释《诗经》时宗毛为主,如《毛传》讲不明白,或太简略,便加以补充发挥。如有新发现,就注明所见,不与《毛传》相杂,称其为“笺”。笺体启发了后世的疏、补注、考辨三种新的解释体式。
3.3说
说:说,解释的意思。《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皆经、传、说、记,七十之徒所论。”内容主要以解说经文大义为主。《汉书·艺文志》著录说体著作较多,如三家《诗》有《鲁说》《韩说》,《礼》有《中庸说》、《明堂阴阳说》,《论语》有《齐说》、《鲁夏侯说》、《鲁安昌侯说》、《鲁王骏说》。说体以说解经籍原文的意蕴为主要内容。
3.4故
故:故,亦作诂。以今言释古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家诗说,各有“故”数十卷,《鲁故》25卷,《齐后世故》20卷,《齐孙氏故》27卷,《韩故》26卷,今都不存于世,但《五经正义》中《毛诗故训传》是这一体例。故体著作以释词为主,兼明篇意,间或也有解句的内容。
3.5训
训:训,解书的统称。魏何晏《论语集解序》:“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高诱为《淮南子》作解释时,每篇题下加“训”字。
3.6音义
音义:音义体起于东汉末,一般以释音为主,兼及释义,故合称“音义”。服虔《汉书音训》1卷,蔡邕《汉书音义》,应劭《汉书集解音义》24卷,延笃《史记音义》1卷、《史记音隐》5卷,都是这类作品。此类注释可以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3.7章句
章句:章句,专注的意思。章句体式,孕育于战国时期,创制于西汉中期。作为一种新创的综合性注释体式,章句方法走向综合,解说有据,分析也多深刻,体例较为完备,在汉代以及后世影响很大。这类著作所涉及的注释方面主要有明确句读,划分章节,诠句解意,概括大意,阐述思想内容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载《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穀梁章句》等。以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代表。
4.汉代以后注释体式的发展
魏晋时,出现了“集解”的体例。也有称为“释”,即荟萃众家之说于一体。像何晏的《论语集解》,范宁的《梁集解》便是这一体例的代表作。都是“集诸家之说及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后世的“集注”、“集释”、“集说”都源于。
南北朝“义疏”之学以起,这是因为时代愈晚,不独感到远古文献高深难懂,连汉人所为“传”、“注”,也苦其简奥不易明了。原来替古文献作解说的文字,在客观上,它本身又有重新需人解说的必要了。于是。有如皇侃《论语义疏自序》所说:“引取众说,以广异闻。”“疏”相对“注”而言,也取义于治水,意为疏通。
到了唐代,更有所谓“正义”,即“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那是唐初最高统治者感到“经学多门,章句繁杂”,不容易看清楚。唐初修《五经正义》是在最高统治者领导下进行,目的在于定义一家。于是官修称“正义”,私人写作称“疏”。贾公彦“周礼疏”是当时的代表作。后来人们引用《五经正义》也简称疏,“注疏”之名由此而来。
其后的文献注释,虽然在内容和方式上有所创新,但注释体式基本上都是在上述体式上的发展。汉代的古籍注释在注释体式方面为汉以后绵绵不断的古籍注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 赵振铎. 训诂学史略[M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3 王国强. 汉代文献注释模式研究[J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 :104-105
4 那世平. 论我国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释图书[J ]. 图书馆学刊.2009, (3):73-74
5 李红霞. 注释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 (3) :8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