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由一项汉代葬俗浅析汉代人的灵魂观念-论文网

时间:2014-12-24  作者:张敬煜
这种观念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见端倪,在《礼记·檀弓下》中所记载了吴国公子延陵季子在其长子死后所说的话:

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

虽然在延陵季子的这句话中还并未精神、肉体严格地对应于天、地,但人死后精神、肉体两分的观念已经成型。而在《礼记·郊特牲》中则有了更为明确的说法:

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

这种观念在汉代人中大行其道,如在《淮南子》中: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

汉武帝时的杨王孙在与友人的信中谈论到死,采用了如下的说法:

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王充在《论衡》中也有清楚的表述:

人死精神归天,骸骨归土。

正是基于这种人死后精神、肉体两分的观念之上,在接受佛教转世轮回观念之前的汉代人对于死后与肉体分裂归于天的精神——也即灵魂——形成了当时特有的观念。黄晓芬在《汉墓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以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装饰绘画、文字材料,以及墓上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为依据,对汉墓的出现背景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中国人的魂魄思想不期待人的死后再生,却期待灵魂升天之后加入祖灵的行列,在宗庙接受宗族子孙的供奉,而鬼(归)魄被密封在椁内,深埋于地下”。而余英时在《“魂兮归来!”——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一文中则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人认为人的灵魂具有魂、魄二元性,个体生命由精神部分和身体部分组成,精神依赖于被称作“气”的无形生命力,身体依赖于地上的食物和饮水而生存,而精神和身体又被称作“魂”和“魄”的灵魂所支配。人活着的时候,魂与魄和谐地统一在人体内,人死后,两者分离,并脱离人体。以上观念在汉代时已经被广泛接受,当时的人们还认为,人的灵魂不能在人死后作为独立的实体无限期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亡灵渐渐地缩小。如果亡灵能够享用到活人提供的祭祀,并且尸体能够处于一种相对良好的状态下,就可以使亡灵分散得慢一些。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的一篇故事里面就有过明确的新鬼重于老鬼的说法,其生活的时代距汉代所去不远,这一观点应该能够一定程度代表汉代人的灵魂观念。胡适曾说过:“亡灵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因其尸体状况而差异很大,但逐渐消散,最终全部消亡。”这个有关灵魂的唯物观点,解释了汉代人为何竭尽全力地保护尸体。

汉代人在埋葬先人的过程中,不论是大量使用没有实际功效的金玉,还是竭尽全力地营造密闭隔离的埋葬环境,都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而之所以要维持先人的尸体不朽,是由汉代人所具有的灵魂观念造成的,这种灵魂观念认为灵魂在人死后会离开人体,但不能作为独立实体无限制地存在,其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地衰减,而尸体的保存状况和是影响灵魂存在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因此,汉代人为了祖先的灵魂能够有尽量长的存在时间,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埋葬后的尸体,以期能够尽量减缓尸体腐朽的速度。

而汉代人的这种灵魂观念,大概是对于春秋时期人们的一种死后信仰的延续和发展。在《左传·昭公七年》,郑国的子产在回答晋国赵景子“伯有犹能为鬼乎”的问题时说:

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况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孙,子耳之子,敝邑之卿,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冯厚矣。而强死,能为鬼,不亦宜乎?

按照子产的解释,人死后魂魄的强弱是与人生前占有物精的多少有关的,汉代的尸体保存状况影响魂魄存在时间长短的灵魂观念极有可能就是由这种认识发展而来的。

ShallowAnalysisoftheGhostConceptinHanDynastybyaMortuaryCustom

ZhangJingyu

JiangxinormaluniversityhistorycultureandturismcollegeJiangxiNanchang330022

联系方式: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6级研究生,邮政编码330022,电话。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阅读与仰望—读《史记》有感_司马迁-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由朱德熙先生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说开去_分化-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