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因”义源流考_词义

时间:2012-07-09  作者:刘明荷

论文导读::因”之本义探源。要对“因”的词义源流进行考辨。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汉语史发展过程中以“因”为构词语素而形成的用词现象。
论文关键词:因,词义,汉语史
 

一、“因”之本义探源

要对“因”的词义源流进行考辨,首先应正其本源,定其本义。“因”在甲骨文中已存在,《甲古文字典》:“囗像方席,......像茵席编织纹。”即“因”的造义乃是“席、垫”。《逸周书·器物》:“明器,因外直三广三。”朱右曾集训校释:“因,当为茵,所以藉棺者。”可见“席、垫”之义亦是“因”的实义,故“因”之本义当为“席、垫”。而《说文·囗部》有:“因,就也。”其将“因”释为“就”,即“依靠、凭借”之义,事实上已是根据“因”之本义的词义特点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

二、“因”义历史脉络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的词汇,其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动乱而不断推陈出新。我们通过对先秦几部重要典籍中“因”的词义使用情况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发现“因”的词义在先秦几乎完成了由实到虚的演变,词义系统趋于完整。

《尚书》中有五处用“因”,分别是:

①动词,依靠,凭借。《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

②介词,经,由。《禹贡》:“西倾因桓是来。”

③连词,因为。《五子之歌》:“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④连词,于是,就。《多方》:“崇乱有夏,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

⑤连词词义,因为。《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五处用“因”,且出现了新的义项,如:

①动词,亲,亲近。《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

②动词,沿袭,依循。《大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

《论语》中“因”的词义又有了新的内涵。《论语》中有五处用“因”,出现的新义项如:

①动词,增加。《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核心期刊。”“因”与“加”相对成文,意义相同。

②介词,根据,按照。《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至战国中后期,“因”的用例更为普遍,我们以《鬼谷子》、《庄子》为例对“因”的义项分布作进一步梳理。《鬼谷子》中的“因”是体现全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即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相应的行动”[①]。其有28处用“因”,义项有如下五种:

① 介词,根据。《反应》:“因其言,听其辞。”

②介词,因为。《反应》:“或因此,或因彼。”

新出现的义项为:

③介词,趁。《内楗》:“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④动词,顺随,顺应。《抵巇》:“因化说事。”

⑤名词,所因循之理,即原因。《符言》:“右主因。”

《庄子》主张“彼直随任物性,顺苍生之望”,故“因”之“顺随”、“因循”等义多次提及。其中“因”共出现55次,主要义项如:

原有义项如:

①动词,顺随,顺着。《养生主》:“因其固然。”

②介词,根据。《秋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

③介词,因为。《齐物论》:“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④动词,依靠,凭借。《在宥》:“因众以宁所闻。”

⑤介词,经,由,通过。《徐无鬼》:“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

此时“因”的词义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新的义项。如:

⑥连词,因为。《庚桑楚》:“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

⑦动词,趋赴。《天道》:“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通过对先秦时期几部典型古籍的穷尽性统计,可以看出“因”的常用义已都有涉及。另有两例“因”的义项亦是在先秦产生,分别是:

①动词,连接。《逸周书·作雒》:“北因于郏山。”

②动词,犹,如同。《战国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二)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是“因”的词义系统发展的时期,其用于动词性结构之前表承接的用例大为增加词义,并且产生了表结果“因此”的连词义。如:

《汉书·樊丽滕灌传薪周传》:“因奉车从攻定南阳。”师古曰:“因此又每奉车从攻战以至霸上。”

这一时期“因”的动词义减少,介词、连词义较为普遍。如:

①介词,因为。《汉书·五行志》:“又因凶饥,一年而三筑台。”

②连词,因为。《汉书·食货志》:“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

③连词,于是,就。《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因率其徒袭攻临淄。”

④介词,根据,依照。《汉书·食货志》:“各因其所生远近,赋入贡棐。”

(三)隋唐五代宋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是外来文化——佛经传入的时期。受其影响,“因”又负载了佛教文化的内涵,表“因缘”。《妙法莲华经》中多次提及,如“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何因何缘”,“种种因缘,譬喻言辞”。“因缘”之义乃是人们根据佛经梵文意译而来,而意译的基础即前所述先秦时期已形成的“原因”之义。

除上述新义外,“因”的词义使用中虚词义占主导,主要用于名词、动词或介宾短语之前表“因为”、“因此”、“于是,就”、“根据”等义。如:

①表结果核心期刊。《新唐书·文艺下》:“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

②表原因。《隋书·豆卢勣》:“未之官,渭源烧当羌因饥馑作乱。”

③表根据。《隋书·百官上》:“是以圣人法乾坤以作则,因卑高以垂教。”

④表承接。《新五代史·唐臣传第十六》:“及革、说再贬,因以其事归罪二人。”

此时,“因”的实词义减少,而虚词义呈现取而代之的趋势,“因”的词义系统由先秦时期较为庞杂的情况而渐渐推陈出新,义项减少。同时,随着“因”的词义虚化逐渐完成,其构词能力也随之增强。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汉语语言系统有了较大变化。自六朝唐宋以来,古白话系统在诸多文体中别树一帜。至元明清时期,白话文学作品如小说、戏曲、杂剧、话本等大量盛行,这直接影响了语言中的词汇。“因”作为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汇之一,在此时白话文的影响下,词义更加清晰,且开始成为某些合成词的构词要素之一。如:

①《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师旷之聪》:“只因琴是神君造,留与人间雅士操。”

②《红楼梦·第二回》:“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

③《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

此时,文言系统中“因”的词义仍与上述时代相近,从其用例来看,虚词义占主导,一方面精简了词义系统,另一方面也为其作为成词语素提供了语法语义上的可能性。

在这一大语言丰收的历史阶段,“因”义系统中也不乏新义项的涌现。清梅元鼎《勾股举隅·勾股积与弦求勾股》中有“以勾股积六十尺四因之,得二百四十尺”。此处的“因”乃是数学用语“乘”之义,盖由“因”之“累加、增添”之义引申而来。章太炎在其《国故论衡·原名》中有“辩说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词义,《因明》所谓宗、因、喻也”。其中“因”是佛教因明学的术语,由梵文意译而来,表推理的根据、理由,亦是“因”义系统中“原因”义的引申。

三、现代汉语中“因”义举隅

据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因”的义项,主要有如下用例:

①沿袭;②介词,凭借,根据;③原因(跟“果”相对);④介词,因为;⑤连词,因为;⑥名词,姓。

单就这些义项来看,“因”的义项似乎大为减少,但通过考察“因”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上述历史脉络中的诸多义项多以复音词或成语的形式沿袭下来。如:因果(名词,原因)、因势利导(动词,顺着)、因噎废食(连词,因为)、因地制宜(介词,根据)、因缘(由佛教术语意译而形成的复音词)、因而(由表承接的连词与“而”凝固而成表结果的复音连词)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系统的变革,“因”的某些义项或由于使用频率较低或由于同义替代而逐渐淡出了“因”的词义系统,如“因”的“席、垫”之义已被其同源分化字“茵”所取代;“经、由”义现已被“经过、通过”代替,而鲜有用“因”表示“经、由”;“犹,如同”义只是古汉语中的个别用例,该义项现已消失。

纵览“因”义源流,理清其义项产生的脉络,并从现代汉语反观其义项的承袭或消失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汉语史发展过程中以“因”为构词语素而形成的用词现象,亦可使我们发现其与相关词汇或义项之间的关联。可见,对具体词的词义发展情况作历时的梳理是汉语史研究的一项必要工作,其对古今词义的沟通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孟庆祥等.庄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出版社,武汉:湖北出版社,1988年.
[5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传奇”一词出处研究述评_人文历史论文
下一篇论文:“尚简”追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诗学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