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鲍照与吴均边塞诗之比较_人文历史论文

时间:2012-04-20  作者:佚名
其次,二人的边塞诗均有豪迈深沉、雄浑奔放的气势。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鲍照:“明远长诗,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①]这说明鲍照的诗充溢着一种豪迈深沉的气势。而这种非凡的气势,在其《拟行路难》十八首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喷薄而出,气吞八荒,雄壮有力。如“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拟行路难》其五),对功名富贵的鄙视士何等慷慨昂扬;“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拟行路难》其六),怀才不遇的悲伤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激又是何等浓烈!同样,吴均《胡无人行》中“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的那种不言而明的凌厉直前的气概,也让人震撼。又如“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行路难》之一),“游侠少年游上路,倾心颠倒想恋慕。摩头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之二)人文历史论文,情调慷慨,风格雄肆,奔放中透露着深沉。艺术上最成熟的《古意》更是豪放遒劲,章法井然而一气呵成,得流宕之致。

再次,想象奇特,意象奇异。诗人们利用乐府旧题,根据传闻、常识等,模仿汉魏边塞乐府诗作,运用富有边塞特色的名物意象,虚设边地自然环境,抒发征战的各种感受和情怀,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诗歌创作模式。鲍照乐府想象大胆,往往出人意料,创造一个精巧的意象,让整首诗的结构围绕这个核心意象而展开。《代东武吟》中“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军轩”,以一匹疲惫而犹恋主人的老马来形容老兵,意象可谓生动贴切。《代出自蓟北门行》中,诗人用“羽檄”、“烽火”、“萧鼓”、“荆甲”、“胡霜”等意象是为了营造战争前的氛围,后来这些事物也被唐代边塞诗歌所继承发表论文。同时,诗中还用“疾风”、“沙砾”、“马毛”、“角弓”等意象描绘边塞环境的恶劣,亦为后人创作边塞诗提供了张本。这些审美意象鲜明、独特,真实地再现了边塞地区的典型环境。对于边塞的奇异景物,鲍照的诗里也有相对应的一系列特殊意象。比如,《代苦热行》中就连续出现了“赤阪”、“火山”、“焦烟”、“汤泉”、“丹蛇”、“玄蜂”和“虫蠱”等事物,多为鲍照所创。除了写到边塞环境的险恶,鲍照诗中也提到了边塞特有的少数民族的乐器,如《拟行路难》十四:“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极边气寒”中提到了“胡笳”用胡笳悲切的声音衬托了边塞严寒。尽管在鲍照的边塞诗中涉及的不多,但是他却深深影响了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可以说边地特色的音乐,营造了的边塞诗歌深沉的意境,增添了边塞诗歌无限的魅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那种难以排遣的忧伤和哀愁。与鲍照一样,吴均也善于在诗中借助秦汉军旅英雄意象、北方独特的地名如陇坻、辽川、龙城、天山等来抒写对英雄的仰慕以及从军抗敌的志向。但不同的是,与忠君报恩思想相联系,吴均的边塞诗篇几乎从头至尾都穿插着“剑”的意象,似乎在暗示其锋芒毕露的本性和刚直不阿的气节。其中,《咏宝剑诗》为之表率:“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寄语张公子,何当来相携。”诗中极言宝剑材质之优秀,冶造之精良,以此隐喻人之风华并茂,收尾两句则汇聚诗人全部心力,道明原由:之所以极力赞剑,因为即使宝剑材质上佳,但若无识剑、爱剑之人,则一切成空,毫无才用。诗人藉此寄喻,渴望知音,示己操守端正且才高过人,一蒙拔擢,定当建树奇功。此外,还有诸多散见于其他诗章的片句,如《边城将诗四首》之一:“刀含四尺影人文历史论文,剑抱七星文”,又如《边城将诗四首》之三:“玉标丹霞剑,金络艳光马”。这些诗句中之“剑”意象,如“莲花剑”、“丹霞剑”、“七星剑”,或为正面描绘,或作侧面陪衬,不一而足,但皆重在以剑之清峻挺拔比拟自身性格节操,标举之意显然。

总之,鲍、吴二人的边塞诗,从题材的发掘角度来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基本上确立了古代边塞诗的范围。在艺术风格方面,继承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成为唐朝边塞诗风的先声;另外鲍照擅长五言乐府创作,并大胆改造七言乐府,为唐朝边塞诗的语言形式提供了良好的范式。二人虽然极少亲历边塞,其边塞诗却真实感人。尽管从内容到形式,吴均多有承袭鲍照之处,但无论如何均无法抹煞他们是南朝最为优秀的边塞诗作者这一事实。他们为诗不尚铺张,言约意丰,造语风格已近唐人,超然于晋宋诗歌繁缛风尚之外。他们的诗不光在当世有着广泛的认同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好事者或效之”,对于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亦有不少启迪和规范作用。清人王士禛说得好:“盛唐诸公五言之妙,多本阮籍、郭璞、陶渊明、谢灵运、谢月兆、江淹、何逊;边塞之作则出鲍照、吴均也。唐人于六朝,率揽其菁华,汰其芜蔓,可为学古者之法”[②],确是知者之言。


参考文献:
[1]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表彰先贤启后昆—略谈冯国瑞的表彰先贤之作_张澍
下一篇论文:诗仙李白向谁“留别”?_人文历史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