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中国性别传播研究论纲[①]_实质性歼灭

时间:2013-05-30  作者:王清清
一般认为,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有三个原因:1,选择性流产;2,溺弃女婴;3,女婴漏报。 2007年《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700万。而2009年底的人口统计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是1755万人。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已经有相当于有两个北京城的人口都是男性。你能想象走在这样的城市当中的感受吗?你能够想象这样城市的社会状态和治安情况吗?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大原因:1,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2实质性歼灭,计划生育限制生育的国家政策。 而它可能引发的后果则有:1、婚姻挤压;2、性犯罪;3、童养媳;4、换亲;5、买卖妇女。等等。因此,中国的性别传播研究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还不是西方学界的对媒介从业人员、媒介受众以及女性形象的研究——当然这不是说后者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起码首先去关注中国女性的出生权利。如果女性连出生的权力都没有,她们还能拥有什么?所以,我们这里倡导的是对本土、民族问题的审问,以及建基于此的推动、促进和改善。

三、阴阳相生:中国古代典籍是否高明?

本节试图探究中国古代性别观念与西方的本质性差异。我们是否可以寻找到跳出既有性别研究逻辑的“中国模式”?在诸多中国性别传播的基本理念和现实实践中,我们可以首先研究以下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观念与现象。

1)每人兼有阴阳:与西方性别观念之对比

周易、黄帝内经、古代房内考以及中医等思想当中,存在着根源性的阴阳相生、乾坤变易的性别观念。这种观念可以与西方的性别观念甚至现代性世界中普遍流行的性别观念互为他者,为我们思考性别以及性别传播提供新的理论基石。比如张祥龙就曾从哲学根源中指示中西性别理念的根本差异。他认为,“性”(sex, gender)是我们理解某个哲学传统时必须考虑的一个维度;即在哲学思维中有没有对“性别”的意识。在这一基础上中西的性别理念有着以下差异:(1)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存在论与认识论)中无性别意识,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正在觉醒;(2)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易》、儒、道、阴阳、兵、法诸家)中有鲜明的性别意识;(3)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在儒家中]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而西方传统哲学基本是反其道而行之。自然赋予性的区别,结果是丰富多样的世界、人生与性格。中国古代哲人会这么想:没有人能否认日月、天地、阴阳、雌雄的区别,但这区别的真正意义或后果不是规范,而是生成。“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11 章)无阴阳焉有太极?然太极图之阴阳非是“是非”,而是“氤氲化生”(《系辞下》5 章)之“天地男女”,所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曲线柔妙而化意醇厚。[⑥]

同样,在美国汉学家费霞莉看来中国古代的性别观念亦复如此。她认为,黄帝的身体应该首先被看作是古代宇宙生命系统的延伸。阴阳作为互补的双方保持动态平衡,从一极运动到另一极。潜在的一方被认为是“阴中有阳”或者“阳中有阴”。男性和女性在总体功能上是同源的实质性歼灭,他们互相补充作为阴阳的一对。黄帝的身体多数是阴阳同体的,每个人都保持阴和阳的平衡。虽然每个个体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阴阳平衡的,但是这种平衡往往不稳定,很有可能是大多数男性阳刚之气会占主导地位,而女性中属阴的气质会比较占优势。这样,阴和阳在自然身体中被用来命名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⑦]

2)“男子而作闺音”:中国文艺中的性别表征

中国上下五千年漫长悠久的文艺实践中,有着众多的所谓“文化的双性同体”现象。比如戏曲中的交叉发声、交互换装行为,以及中国古代诗词中独特而美丽的“男子而作闺音”现象论文网站大全。尽管这些文艺表征在传播过程中总是难免争议甚至嘲讽,但是历经千年时光它们都灿烂蕴厚地传递下来,成为中国文化永远的经典。我们认为,上述这些“文化的双性同体”现象既从传播的内容,又从传播的历史层面,给我们指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阴阳和谐的道路。

京剧形成的初期,演员多为男性,剧中的女性人物也都由男性饰演,称之为“乾旦”,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演员和观众都习以为常。旦角必须唱出女性的娇媚轻柔,但是真正够水准的旦行演唱,必须以十足的力度劲道运转出娇柔之音,没有浑厚底蕴的娇音必失之单薄。梅兰芳的唱腔令人回味再三,就是因为他声音的宽阔浑厚使得简单的旋律充满了力度,开口见沉稳,落音不飘忽,低音转折仍宽润,高音响遏行云却不至于失之尖细。在这方面,女性扮女性,反而常自叹缺乏先天优势。坤旦出现后,女人演女人,却不循着女性自身特质去发展表演实质性歼灭,而是以前辈男旦为学习楷模,学男性的旦行前辈老师,学“男性形塑的女性”。因此,女演员多半掩盖自身女性特质,转而学“男人学女人”。[⑧]

京剧如此,诗词亦然。清代学者田同之在《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中说道:“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 比如我们熟知的: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男子而作闺音”不但拓宽了文艺创作的领域,从性别视角分析,它还具有以下意义:

1,它部分地说明了人的身体是中性性别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性别的生成是动态的;

2,个体的理想状态是阴阳平衡。只有有利地引导异性别意识的伸张,才会有利于人生的丰赡。

这种双性同体的思想其实在西方也不乏其人。比如荣格认为,在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雌雄双性体,这个双性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为了使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实质性歼灭,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体的存在。[⑨]

3)女书

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它流传于中国湖南省江永县的妇女当中。这种文字由妇女创造,妇女使用,由妇女代代相传。2004年,最后一个依靠并使用女书的老人去世,女书作为交际工具的女书时代终结。对女书这种女性交流和沟通的特有媒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反思当下的性别传播研究。

我们认为,女书书写及其传播的终结,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性别和地域的局限性:仅在女性中流传;

2、内容的边缘化致使女书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逐渐减弱;

3、女书的流传特色是手写传唱,亲人单独教学。

我们在性别传播研究中讨论女书的局限性及其终结的原因,其亦可作为对性别传播研究的重要启示。在上述原因分析中,我们不正可以镜鉴地反观性别及其传播研究的当下处境以及未来发展么?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的政策法规、堕产女婴、古代性别理念以及“文化双性同体”等形象的考察,对中国性别传播的政策法规的成就和问题、性别实践中的急迫问题、文艺中独特的性别表征以及古代哲学中阴阳相生的性别理念,都做出了与西方性别以及性别传播研究富有差异性的指示。总之,这一研究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数点:

一、新中国建设60年,妇女在政策、法律、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位都有很大提高,这恰好可以用毛泽东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来概括。但是,在就业、教育、计划生育和妇女参与政府决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是我们在从事性别传播研究中要引起关注的。

二、相对于西方的“象征性歼灭”,中国的性别传播研究更应当关注“实质性歼灭”这一类实质而严重的社会问题。换言之,我们不能再在这类关键性的问题上保持性别及性别传播研究的失语论文网站大全。非法堕产女婴以及忽略对女婴和婚育妇女的医疗卫生,已使中国的男女比例结构失调,这必将引发重大的系列性社会问题。它也促使我们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进一步的批判性思考。

三、中国古代的性别哲学理念,是我们从事性别传播研究的一个尚未得到充分开掘的巨大宝藏。它所蕴含的阴阳同体、共生,并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元地面对现代性的复杂世界。它在中国古代众多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以及文化习俗中的历史表征,成为我们性别传播研究用之不竭的现实资源。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源自西方的“性别研究”互为“他者”,这将极大丰富和充实与之相关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内涵。从中国自己的历史文献、社会现象和理论资源出发,也必将逐步创设和建构起我们自身体系性的中国性别传播研究。

 

[①] 本文为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性别传播的研究创新与社会应有》(项目批准号:21103020203)的阶段性成果。文章初稿曾于2010年6月在“媒介与女性研究”硕士课程第六讲中宣讲。

[②] 钟雪萍:《“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个有四种说法的故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③] 以下对中国性别政策的描绘参考了世界银行2002年发布的《中国国别社会性别报告》。

[④] 女性及其利益为大众传媒所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其生活与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准确反映。总之,大众传媒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女性的真实生活,即所谓“象征性歼灭”。参见,Tuchman, Gaye and Daniels, Arlene Kapan and Benet, James(1978). 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Women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38.

[⑤] 相关数据参见,翟振武:《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与数据质量研究》,《人口学刊》2009年第4期;原新:《对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规模的判断》,《人口研究》2007年第6期。

[⑥] 参见,张祥龙:《“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⑦] 参见,费霞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⑧] 京剧与性别的精彩讨论参见,王安祈:《京剧与性别》,《读书》2005年第10期。

[⑨] 相关理论介绍参见,王晓骊:《“双性同体”:唐宋词女性化文学品格的另一种阐释》,《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_隐性失业
下一篇论文:中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下降之谜_第三产业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