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代理效率差异, , 为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组织代理成本, 为同等数量产品交由市场组织生产时的交易成本。当企业边界较小、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时,由于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带来的要挟就会降低,因此产品通过市场交易的代理成本较小, 为正;而企业边界较大、资产专用性水平较高时,市场交易的费用也随之提高,当超过临界点时, 为负。
,表示两种交易规制方式下的总成本差异,当 时,表明两种交易规制方式生产既定数量商品时的成本相等,即在虚线 与横轴交点 处达到了企业的合理效率边界。
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来说,由于其高成长性、高盈利性的行业特征,在超竞争的环境下该行业将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因此,交易的小数目条件将减弱,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的交易伙伴增多,由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而产生的要挟将会减小,高新技术企业原来较高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也将减弱。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将使得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并进一步深化和加速行业内分工,使得依靠市场组织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易的优势凸显出来,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边界扩张后可能产生的规模经济所引致的生产成本节约, 曲线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 处。另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市场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成本不变或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 也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 处。将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发现,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成本差异曲线 将会移动至 处,其与横轴的交点 位于 点的左侧,表明在超竞争环境的影响下高新技术企业的边界逐渐缩小。
三、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
由于超竞争环境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边界会相应缩小并逐渐演变成只拥有核心知识、主业及部分相关知识与业务的组织,反映到组织形式上,高新技术企业将形成以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为重点,生产部分相对精干的“哑铃型”组织。为了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哑铃型”组织甚至会演变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高新技术企业只从事核心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开拓,生产以及其他经营活动、甚至部分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则通过外包或其它形式的合作来完成。这种虚拟化的组织形式及企业间的合作突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边界,使得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在战略调整方面尤为重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对超竞争环境的战略调整应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在超竞争环境中,所有的优势都会瓦解,唯一可保有的优势就是进行“创造性毁灭”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超越“顾客导向”去追逐超前性需求,做市场的主导者而不是市场跟随者,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抛弃原有的竞争优势并引领新一轮市场竞争,才能不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微软公司不断革新占据市场优势的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低版本操作系统就是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动态竞争优势的典范。
第二,通过战略联盟等企业间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战略联盟、研发合作等企业间合作形式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缓解竞争程度的手段,也是超竞争环境下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的主要方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网络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互补、共享资源,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组成的Wintel联盟使微软与英特尔的产品价值都获得提升。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战略中,重点是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以及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形成竞争优势,而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则有助于降低研发费用和创新风险,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出新技术或新产品,从而创造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继祥,霍沛军,王忠民.超竞争下的企业战略协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86-89.
2 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5-49.
3 路世昌,樊星,邵良杉.信息技术应用下企业纵向边界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90-291.
4 吴昊,杨梅英,陈良猷.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纵向效率边界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2-36.
5 张纳军.高新技术企业的超竞争战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6):19-2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