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旅游论文

中国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研究二十年历程与展望_研究历程

时间:2013-05-30  作者:佚名
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界对传统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赵勇(2005) [32]等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在价值特性方面,不同于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内容方面,要在以往偏重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方法方面,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郝革宗(2007) [33]认为被用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之用的古镇其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论文提纲格式。原来的古镇仅为地方的交通、商贸、文化中心和基层政权机构所在地,服务辐射范围狭小;当古镇变为旅游目的地,其辐射范围将不再局限于古镇周围地区,辐射范围更加广泛。王玉琼等(2007) [34]以雅安上里古镇为例,分析了古镇旅游资源及其保存现状,挖掘了古镇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保护与开发模式、资源与客源、游客与古镇居民需求等矛盾,并针对几对矛盾探索了如何在古镇开发中实施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李娜(2008) [35]分析了新疆鄯善县麻扎村旅游开发给本土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本土文化的缺失、以及本土族群利益的忽略, 并通过这一个案的研究探析了新疆旅游开发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鲁政(2008)[36]以丽江大研古镇为借鉴,认为四川古镇旅游发展中应注意注重文化保护和招商引资的问题,并指出四川古镇旅游应以度假旅游和旅居结合、打造主题城镇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唐常春(2008)[37] 认为传统风貌是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的关键研究历程,基于历史文化谱系理论,分析了传统风貌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从组织空间、微观空间、人地关系、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耦合四个方面提出了风貌保护的基本策略。刘艳丽(2010)[38]分析了我国现有传统村镇的保护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引入国外社区参与式保护规划理论,提出了将传统村镇规划与社区参与将结合的保护规划建议,并详细阐述了参与式社区规划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的适用性、工作过程和路线以及特点。

2.4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传统村镇旅游要想实现永续发展,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益相关者也是一个研究热点。王莉(2004) [39]以西递、宏村、屯溪老街以及乌镇为例,研究了古村落旅游地发展与居民态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分析研究历程,指出应鼓励公众参与,加强游客教育,对旅游影响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强利益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以此来保证古村落旅游的健康发展。刘炳献(2005)[40]等通过对广西扬美古镇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居民对旅游所带来的影响有相似的认知,而与旅游业相关的人群对旅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感知明显强于非相关组。刘焱(2006)[41]评价了重庆磁器口古镇旅游社区参与的现状,提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旅游参与能力来加强社区参与。刘莉(2006) [42-43]分析了同里镇旅游者和居民感知,并分析了旅游者与居民的感知差异、感知与旅游保护及开发的关系。李凡等(2007) [44]以大旗头古村为例,将古村落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划分为密切型、中间型和疏远型。

杨学燕(2008)[45]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纳家户村以及西吉县火石寨乡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回族社区居民的影响和感知差异研究历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论文提纲格式。伍先福(2009)[46-47]认为古村落旅游开发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可划分为三大类:倾向于保护的利益主体、倾向于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及游离其中的利益主体,随后他以湖南张古英村为例,分析了其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摘要因素。宋子千等(2010)[49]以周庄、同里、西递和宏村四个古村镇为例,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出发,对当地居民、政府、相关企业和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得出古村镇旅游开发效果总体上利大于弊,其经济效益是应该首先考虑的因素。

2.5 传统村镇意象研究

传统村镇意象是一项无形的特殊的旅游资源,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刘沛林(1998)[50]就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由山水意象、生态意象、宗族意象和趋吉意象为基本组成部分,而这些基本意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村落选址、布局、形态及规划等理念的体现。蒋志杰等(2004) [51-52]采用游客问卷调查及意象地图描绘等方法,初步探究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的结构特点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地意象空间是以“环状”为特征;而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主要有干道、桥梁、节点、标志和区域;其中干道和桥梁构建了“环状”意象空间框架。韩锋等(2005)[53]概括了我国江南古村在风水方面的一般特征:群山环绕的围合封闭景观,重峦叠嶂富于层次感的景观,笔架式起伏、金带式弯曲富于曲线美的景观,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的中轴对称景观。王红等(2007)[54]分析了镇远古城的周边旅游环境,尝试用意象空间的概念获取基本数据进行了旅游规划基础与应用研究方向的开拓,用照片辨认与公众意象草图分析的方法指出镇远古城组成意象空间的要素主要在道路、桥梁、节点、标志和区域,其中干道和桥梁构造了“环状”意象空间框架。王艳等(2007)[55-56]建立了水乡古镇旅游景观意象要素体系,采用公众媒介古镇照片判读的方式, 得出旅游者对水乡古镇旅游景观的感知情况:游客对水乡古镇的感知以通道、节点为主,标志次之,对区域和边缘的感知较弱。重点感知景观是民居、河道、沿河街道(街市)、桥、水埠(码头)及船。胡晓丽(2008)[57]以诸葛村现有空间结构形态为分析对象,运用城市空间分析法,从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方面分析了诸葛村空间意象的特点。

2.6 传统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村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研究历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陈来生(2004) [58]、周彬(2005) [59] 、钱永红(2005)[60]、叶素文(2005) [61] 、李晓艳(2006) [62]等都针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开发提出了注重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主张。朱其现(2005) [63]以黄姚古镇为研究对象,找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点,即功利尺度、真理尺度、伦理尺度、审美尺度四大原则论文提纲格式。王云才(2006)[64]进行了江南六镇旅游开发利用模式对比研究,指出古镇发展中存在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古镇地方性特色受到城市化的冲击、旅游发展模式“克隆”严重、古镇“空心化”、古镇超负荷运营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镇景观持续利用的过滤与分离机制、适度与协调机制、保护与维护机制、培育与参与机制。杨新征(2008) [65]在对皖南西递宏村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递宏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认为应该从旅游地形象、村民与政府的互动机制、徽州文化特色、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西递宏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问题与思考

3.1 问题

纵观这二十年的研究文献,可以这样理解中国传统村镇旅游发展研究的现状:(1)文献数量大,重复多,缺少先进性;尤其表现在大量以实际开发案例为讨论对象的文献都仅仅停留在资源分析、开发建议等层面上,缺乏理论的总结梳理与创新。(2)理论深度不够,缺少一般性的理论和规律的总结;(3)没有多学科的深度结合;主要表现横向与纵向的差异化比较研究,如传统村镇旅游开发前后的空间、社会、文化等演化规律。(4)方法论不清晰。研究多以实例的调研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3.2 展望

传统村镇旅游的研究必须为其发展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今后的研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加强和突破:(1)宏观政策层面的研究;(2)多学科深度融合,建立理论架构;(3)传统村镇可持续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研究;(4)传统村镇旅游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郑州市开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文: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_文献综述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旅游论文
最新旅游论文
读者推荐的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