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以体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信息技术教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课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所以上课时教师应该在多媒体教室里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讲解、示范,根据情况,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让学生在电脑上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够及时操作而得到巩固,直到熟练掌握。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内容,决非仅仅停留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后,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相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J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 刘林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现代教育科学,2004,(12)
3 教育大辞典.教育心理学[E],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 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M] 教育教学出版社,2005:28-2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