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基于Allen&Gale模型的分析,根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进行逆推,即当现实中存在可以借贷条件下的一种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其价格为P,不借贷情况下存在的一种风险资产组合P,且P>P,同时假设贷款是容易获得的,则投资者在理性人的基础上会选择借贷并投资前一种风险资产组合。对可借贷风险资产的投资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激励的循环机制。然而资产价格是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的,当泡沫破裂、资产价格下挫的时候,银行会采取紧缩信贷的措施,投资者很难获得贷款,当资产价格的下降使得收益率下降到R*时,投资者基于理性会选择违约,将风险留给银行。如果用于支持这项投资的信贷规模足够大,投资者的违约很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并引发金融危机。
二、美国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它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导致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问题。由于2000年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扭转经济衰退势头,美国在12个月内降息11次,将贷款基准利率由6.5%调低到1.5%,购房贷款的利息成本下降与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使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了繁荣,从而导致抵押贷款标准放松,而抵押贷款产品的创新与证券化又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递。
次级贷款促进房地产信用扩张,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形成房地产价格泡沫,同时积累了巨大的信用风险。2006年,美国全部抵押贷款构成中“非优级”的比重高达46%,其中次级位21%,次优级为25%。次级抵押贷款达1.4万亿美元左右,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房贷的比例,从以往的不足5%快速跃升到2006年的30%左右。从2000年1月到2006年6月,美国10个主要城市房价变动的指数从100上升到226,上涨了约126%。
次级抵押贷款的贷款人大多为低收入者,其本身的偿付能力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拖欠贷款。当贷款人购买的房地产价值下跌到低于其未偿还的贷款金额时,贷款人更愿意选择直接违约,让放贷机构收回房产,而不再继续支付贷款,从而造成抵押贷款机构的大量坏账,造成银行资产损失。大量增加的坏账使抵押贷款机构受到巨大的损失,同时大量违约的发生使这些机构在信贷市场上的信用级别降低,由于融资困难而使其面临资金链的断裂并最终造成许多次级抵押贷款机构资不抵债而宣布破产。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2007年8月,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随着抵押贷款机构陷入困境,次级抵押贷款的整体违约率上升,市场价格大幅缩水。而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导致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机构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大幅缩水,同时,导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的账面价值发生同样程度的缩水。众多金融机构相继披露巨额的资产减计和亏损后,市场开始出现恐慌情绪,投资者纷纷抛售相关金融机构的股票,贷款人和客户开始从这些金融机构中撤出资金,而这对于本已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其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金融机构不得不出售部分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而大量风险资产被抛售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又反过来影响到金融机构未出售部分的市值,甚至可能引发恶性循环。资产价格受到冲击,股票、债券等资产的价格整体下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是以房地产泡沫为依托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将风险扩大,更由于金融全球化交易的便捷性,随着各国金融机构投资这些证券,风险被扩散到世界每个角落。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使得房地产泡沫快速膨胀,其崩溃后的破坏性随着资金链条传导,使危机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整个次贷资产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底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倒塌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
三、总结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信贷扩张和经济繁荣是相互推动的。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资产价格偏离了其内在价格,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形成了价格泡沫。金融机构的强烈竞争、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炙手可热等等原因使得借贷大量扩张,经济的表面繁荣导致了人们对金融资产的乐观预期,而这种预期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把大量的借贷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然而,繁荣的背后潜藏的是大量的金融风险。当虚拟的金钱游戏达到一个膨胀点时,积累的风险也达到了一定的极限,任何一件意外的事件都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一触即发。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防范金融危机:
(一)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控制投资性购房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膨胀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布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