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金融论文

从股价偏差问题看金融研究方法的演进_金融学理论

时间:2013-07-10  作者:佚名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存在着研究方法的重大欠缺。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研究课题的股价偏差问题,它集中反映了最具代表性的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等规律。对股价偏差问题的本质性认识和有效防控,需要研究者和资本市场管理者注重对有关“人性”因素的把握。作为理论研究,学者们除了掌握量化指标之外,还需要在研究方法中适当加入并结合那些包含了主体价值、人文价值等哲理元素的人文研究方法[5]。

3.将股价偏差局限于了价格问题的研究。

从股价偏差问题的产生到它成为影响金融产品定价及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理论问题,股价偏差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股价不准确和股价波动的范畴。但从现有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式来看,却把有关股价偏差问题的研究仍然局限于资本市场内资产价格变动问题的研究,虽然对于股价偏差产生的原因,甚至机制,研究者已经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解释,但是从对问题解决的效果等情况来看,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与之相关的金融实践好像仍然距离得很远。

我们说股价偏差问题既是一种金融的理论研究问题,但同时它也是很重要的金融实践课题,对于涉及这一现象的理论研究不能只是源于现象,并限于表面。股价偏差问题的有效防控和能在较大程度上的基本解决,需要金融研究者真正把握股价偏差问题产生的实质和其本质,并在理论与实践能衔接统一的认识框架下来对股价偏差问题进行深入有力的防范、监控和解决。

(二)股价偏差问题研究的方法创新展望

根据对股价偏差问题研究方法的比较与总结,我们对以股价偏差为代表的股市价格问题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这样一些研究展望。

1.建立内涵一致的较为统一的研究框架;

(1)利用股票特质风险、信息不确定性建立起股价偏差与股价进一步动态波动(投资泡沫)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得资产定价研究和金融市场价格研究能够在内涵、原理及研究方法上取得基础上的一致。

(2)在二维价格偏差的研究视角下努力建立起股价偏差问题较为统一的研究框架(宋军、吴冲锋,2008)。对研究者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对股市中投机泡沫的研究逐步统一到这一较具本源性的研究范式以内。

2.在数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

在资本市场这样充满风险因素的领域,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强化,我们应该用科学、客观的数理研究方法进行传承有序的探索与创新。但我们从来都知道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无法真正解决股价偏差问题,为获得对对象规律的有序把握,需要转变仅靠数理模型推理来获取答案的办法。它要求研究者更进一步拓宽认识和发展金融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路,重新审视金融问题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价值观又有何意义?这对有效解决股价偏差问题,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都会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如白钦先(2007)所说,“经济学以及金融学在本质上是研究以人(社会)的生产与消费为中心的资源配置行为的一种科学,是人学、人文之学金融学理论,是社会科学,而不是物理之学、数理之学、工程之学,也不是自然科学。”[6]

3.对股价偏差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价格问题的范畴,需要在研究方法中注重加入金融资源意识、大金融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观。

解决股价偏差问题需要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金融活动,健全、完善与优化金融市场的资源调节与配置功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协调、均衡和稳定发展。

金融的资源属性是潜在的,它是金融从单纯的符号、服务、中介、工具、杠杆提升到人类社会一切资财之源的高度,提升成为人类核心资源、战略资源的层面时而逐渐凸现的属性。要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作用必须要重视资本市场资产所体现出的这一属性特点。同时现代金融已成为包括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理论金融与实务金融、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观念与金融意识等众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经济与社会、财富与资源、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经济风险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在研究股价偏差问题时要具有这样的大金融意识,始终将金融资产价格问题与金融市场的功能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当代金融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引人金融学研究,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范式确立了金融学的最终研究目标,在最高层面上提出了解决股价偏差问题的金融效率观;在方法论上,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有机结合,并突出了金融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实现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变革。

五、总结

股价偏差不是金融领域最尖端金融创新的产物,但由于其典型性与广泛性,股价偏差问题依然成为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对股价偏差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传统金融、金融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不同研究方法(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本文的研究阐述来看,从股票特质风险及信息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研究股市的投机行为和价格偏差问题,可以使我们通过内涵一致的机制将不同研究方法(体系)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将不只是简单的理论形式上的统一,更是对股市价格波动,价值偏离原因的本质认识。

现有大部分文献无疑都已强调了对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进行认识的重要意义,或是理论论述,或是实验、计量和检验。但从传统金融研究范式的要求来说,这些研究存在分散、无系统逻辑和内涵模糊等局限。如何将投资者行为研究和现代金融理论研究更无缝的结合起来,如何利用对投资者行为效应的把握来帮助市场管理者实现更准确而有效的市场监控,这是对股价偏差问题需努力研究的方向。本文提出了在数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对股价偏差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价格问题的范畴,需要在研究方法中注重加入金融资源意识、大金融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观等研究方法创新的设想与建议。遵循这一研究范式的股价偏差研究相信对提升资本市场功能,调整金融结构以致优化整体经济金融的生态环境都能发挥出积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Ang, Andrew,Robert Hodrick, Yuhang Xing, and Xiaoyan Zhang, 2003, “The cross-section ofvolatility and expected returns”, Working paper, Columbia University.
[2]Bali, Turan, andNusret Cakici, 2008,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and the Cross Section ofExpecte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3, 29-58.
[3]Barberis,Nichola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1998, “A model of investorsenti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 307-343.
[4]Bali, Turan,and Nusret Cakici, 2008,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and the Cross Section ofExpecte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3, 29-58.
[5]Bali, Turan,Nusret Cakici, Xuenmin Yan, and Zhe Zhang, 2005, “Does idiosyncratic riskreally matter?”, Journal of Finance, 60, 905-929.
[6]Basak, S., andBenjamin Croitoru, 2000, “Equilibrium Mispricing in a Capital Market withPortfolio Constraints”,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13, No.3, 715-748.
[7]Bernard,Victor, and Jacob Thomas, 1990, “Evidence that stock prices do not fullyreflect the implications of current earnings for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Accounting & Economics, 13, 305-340.
[8]Boardman, A.E., and Norman E. Carruthers, 1985, “A Note on the Use of the CAPM as aStrategic Planning Tool”, Management Science, Vol. 31, No. 12, 1589-1592.
[9]Brown, G., andN. Kapadia, 2005, “Firm-Specific Risk and Equity Market Development”, WorkingPaper,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s.
[10]Coles,Jeffrey, and Uri Loewenstein, 1988, “Equilibrium pricing and portfoliocompos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 parameters”,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279-303.
[11]Daniel, K.,David Hirshleifer, Avanidhar Subrahmanyam, 1998, “Investor Psychology andSecurity Market under- and Overreac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3,No.6, 1839-1885.
[12]Daniel, Kent,David Hirshleifer, and Avanidhar Subrahmanyam, 2001, “Overconfidence,arbitrage, and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 Journal of Finance, 56, 921-965.
[13]Daniel, Kent,and Sheridan Titman, 1999, “Market efficiency in an irrational world”,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5, 28-40.
[14]De Long, J.Bradford, Andrei Shleifer, Lawrence H. Summers, and Robert J. Waldmann, 1990a,“Noise Trade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703-738.
[15]De Long, J.Bradford, Andrei Shleifer, Lawrence H. Summers, and Robert J. Waldmann, 1990b,“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Vol.45, 379-39.
[16]De Long, J.Bradford, Andrei Shleifer, Lawrence H. Summers, and Robert J. Waldmann, 1991,“The Survival of Noise Traders in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BusinessVol.64, l-19.
[17]Easley, David,and Maureen O'Hara, 2001, “Informatio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Working paper,Cornell University.
[18]Fama, E. F.,1998, Market efficiency, long-term returns, and behavioral finance,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49, 283-306.
[19]Fama, E. F.,1998, “Effieient Capital Market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46, 1575-1618.
[20]Fama, E. F.,and K. R. French, 1995, “Size and book-to-market factors in earnings and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0, 131-155.
[21]Fama, E. F.,and K. R. French, 1996, “Multifactor explanations of asset pricing anomal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51, 55-84.
[22]Hirshleifer,J., 1975,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 information, risk andmarke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9, 519-542.
[23]Hirshleifer,David, 2001,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Asset Pricing”,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6, No.4, 1533-1597.
[24]Lux, T., 1995,“Herd Behavior, Bubbles and Crashes”, The Economic Journal 105, 881-896.
[25]Lux, T., 1998,“The Socio-Economic Dynamics of Speculative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Vol.33, No.2: 143-165.
[26]Winsen, JosephK., 1976, “Investor Behavior and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11, No.1, 13-37.
[27]白钦先.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一至五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8]宋军、吴冲锋.金融资产定价异常现象研究综述及其对新资产定价理论的启示[J]. 经济学(季刊),2008,(1):701-730。
[29]赵志君.股票价格对内在价值的偏离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3,(10):66-9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美国金融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_金融论文
下一篇论文:从高盛“欺诈门”看防范保险公司治理风险_内部控制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金融论文
最新金融论文
读者推荐的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