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随着社会经济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从厦门文化产业集群的现状入手,分析厦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厦门
一、厦门文化产业集群现状
厦门的文化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厦门比较成熟的文化产业集群有油画产业聚集区、惠和石文化园、软件园影视动画产业区。
油画产业聚集区。其包括乌石浦油画村和海沧油画一条街。厦门的油画产业聚集区目前已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画师一万多名,且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这保证了该产业群落的原创性以及创新性。不仅如此,该集聚区拥有进出口企业30多家;大中型油画制作室100多家,个体画廊进470家;销售生产油画颜料、油画布及画框的企业近40家;实力较强的产业公司15家;拥有多家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产权自有的工厂。由油画的生产经营为中心,发展出众多的为油画服务的文化企业,形成了油画创作、生产、销售的产业链条,该产业集群被誉为全球三大商品油画基地之一。
惠和石文化园。该园由厦门惠和腾飞石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产品远销台湾、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和欧美国家,年产值2000多万元,是一个集石雕展示、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及教育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较之自发形成的油画产业集群,惠和腾飞石业引领该石文化园的聚合,在围绕“创意”核心的同时,通过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交流中心等为创意主体提供了开放沟通的网络平台,这为群内行为主体的隐性知识传播提供了途径经济论文,提高了创意人员对新文化的敏感度,使创新发生在多个层面上。
厦门软件园影视动画产业区。该产业区时由厦门市政府于2006年投资建成,到2008年实际入住企业297家,入园企业员工总数达18000人,实际销售额62亿元。厦门市政府在这一企业群落中扮演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将创建国家动画基地作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搭建影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平台。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责,对产业发展进行指导、协调、引导,提供产业发展信息,推动产业品牌的配置和营销,促进不断延伸的产业链的建立。厦门广电局每季度举行一次影视动画企业节目制作座谈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传播。[1]
由此可见,厦门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各有不同的契机和推动力量,但它们都具有核心原创的行为主体,具有沟通和交流的正式与非正式的途径,具有前后向关联的企业支撑,具有对同类企业较强的吸引能力论文网站。
二、厦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厦门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这赋予了厦门经济发展的先行优势,运用政策优势和地方自主优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出台扶持促进政策,促使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厦门的集聚。厦门地处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与世界经济接轨快,外来的生产要素便于进入,文化也随之进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二)文化优势
厦门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经济论文,是一处美丽的海港风景城市,其中西文化融合,人文底蕴深厚,社会包容性强,非常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厦门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闽南语为媒介进行表演的歌仔戏、高甲戏、布袋戏发展良好;传统手工艺——漆线雕的制作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一直畅销不衰。厦门现代艺术底蕴浓厚。鼓浪屿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1993年10月成立的小白鹭民间舞团,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民间舞艺术表演团体。在各类舞蹈比赛中频频获奖,其表演以浓郁的民间风格和独特的闽南特色博得各界好评。新中国第一个女指挥家郑小瑛指挥下的中国第一个民办公助交响乐团——爱乐乐团,被列为全国9大交响乐团之一。厦门城市内涵丰富,拥有强大的城市精神。有爱国爱乡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的“嘉庚精神”,愚公移山、矢志不渝的“海堤精神”,奋勇当先、争创一流的“马拉松精神”,还有诗情画意、浪漫温馨的“爱乐精神”。
(三)资金优势
厦门被确立为经济特区以来,全市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是中国经济发展十强城市之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文化事业的财政补助逐年增加,民营资金也纷纷介入。200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为88.73% ,2724个文化服务单位中,公有制的有307个,非公有制则有2417个,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达52205人,产值达102.76万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为6.06%。[2]
(四)需求拉动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8元。[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消费结构也随之变化,相当居民的消费已向教育、科技、旅游、文化娱乐等领域转移,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潜在要求也在不断增大。
综上所述,厦门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论文,有着开放经济带来的资金技术优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文化需求,有着灵活的政策支持体制,具备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厦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
除了少数企业比如惠和腾飞有限公司以外,在集群中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资金不足成为制约集群内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厦门市动画企业规模小,企业的产品多停留在企业宣传片和广告节目的制作上,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油画产品单一,缺乏综合展示和交易的平台,除了部分进出口企业可以直接与国外市场接轨,厦门有将近70%的油画出口是通过“第三方”,[3]即外商直接收购或深圳等地的外商收购,进行包装后出口,利润空间被中间商大幅压缩,画师画工的劳动仅仅是赚取了劳务费。
(二)产业发展规划的前瞻性不足
首先,厦门优惠政策的力度较之周边地区薄弱,引致投融资渠道不畅,高级人才流失。其次,在推动文化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忽视了传承已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对闽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创新缺乏系统性,使这类文化遗产无法很好地运用到文化产业的创作中。第三,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缺乏很好的规划和设施配套建设,致使已聚合的产业资源分散。最典型的是油画产业园区,乌石浦油画产业聚集区的条件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大规模生产的产地不足、不集中,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店面缺乏,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房价店租不断上涨,导致画师画商的创作和经营成本大幅上涨,部分画师画商被迫外迁,产业集聚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创新能力薄弱
厦门目前只依靠创造性较弱的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推动厦门文化产业的发展。厦门文化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外文化产业以及内容产业发达城市的产品扩张的情况下经济论文,若再不提高创新能力,其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空间势必受到挤压。
四、推动厦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文化产业链条
成熟的文化产业链是创造、发行和衍生产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完整链条。只有完整产业链支撑的文化产业集群才能有效发挥出规模和互动效应。因此,要从建立一条优质高效的文化产业链开始,上游原创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销售发行,三处共同发力论文网站。要营造鼓励原创的产业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打造文化企业品牌,开发品牌衍生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建立推广宣传平台。在上下游链接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联合的产业链条。
(二)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引导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就厦门文化产业存在的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集群。加强与台湾的文化合作交流,建立承接台湾文化产业交流的平台。扶持具有地方特色且有发展空间的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发展,如艺术、影视、印刷、传媒等的发展。注重加强相关支撑产业的扶持,尤其是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扶持。
其次,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要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科学把握文化产业群落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园区周边区域的交通、市政、商业设施、健全园区的配套功能,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意灵感的氛围,增强文化产业要素进入的吸引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大力引进公共机构、专业中介机构和相关支撑性文化企业,为入区企业提供市场化信息,技术和交易共享平台,培育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的环境和市场。这样才能改善政府的投入和管理经济论文,优化政府对公共性文化资源的配置能力,强化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加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的特质性使创新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加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对于文化服务业来说,应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利用各种机会,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摒弃模仿创新的观念。对于处在文化相关产业层的企业而言,要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增强技术优势,根据国际产品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来改进技术,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产品。
其次,要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快速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的关键。依靠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院校的知识优势,培养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产、学、研互动。政府可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企业家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可以鼓励大学教师、研究人员到公司兼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林起主编.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蓝皮书(2009)[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P:364.
[2]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特区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林起主编.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蓝皮书(2009)[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P136-158. [4]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特区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