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目前,全县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数10.7万户,流转面积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30年承包期的土地权益。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制度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为正确把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准确了解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我们对蒙阴县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蒙阴县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蒙阴县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94%,现辖9镇2乡、587个行政村、5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6万。现有耕地面积54万亩。目前,全县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数 10.7万户,流转面积9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 %。
在调研中发现,蒙阴县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形式主要有5种。一是转包。指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论文参考网。目前,这种形式是蒙阴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像常路镇已成片承包300余亩属于这种形式。全县转包流转土地总面积31万亩,占流转总量的31.6%。二是转让。转让这种形式多发生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当前蒙阴县这种土地流转形式极少。三是互换。为方便农户耕种或流转,对各自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交换。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户与户之间。这是土地流转时期比较流行的方式。全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是数量较小,目前全县互换土地1.2万余亩,占流转面积的1.2%左右。四是代耕。这种情况全县涉及面较广。主要是近几年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整户外出,所导致的一种土地流转现象,代耕面积占22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22.4%。五是出租。是目前比较规范,也是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全县出租流转土地面积 32万余亩,占流转总量的32.7%。
2.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农民较广,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蒙阴县遵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按照上级要求,以农民所需为出发点,结合各村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把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作为先决条件,切实保障农户30年承包期的土地权益;二是按照“自愿、依法规范、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下硬性指标,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群众意愿,不强行推进;三是严格遵循规定,充分保障双方的主体地位,大力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各项程序,依法合理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四是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权,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和占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在推动流转工作的方法上:一是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前面提到的形式以及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都可以进行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深入指导,营造土地流转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积极探索有效的流转办法,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土地,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实行集中开发。五是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蒙阴县的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98万亩,10.7万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万起,占流转起数的18.7 %,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
3.2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
3.3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茅盾纠纷多。由于流转双方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极易产生土地流转茅盾纠纷,致使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3.4农民地少致富难,集约化经营难形成。全县耕地总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仅1.17亩,户均耕地3.86亩,农户承包土地最多的仅为3亩,最少的仅有0.4亩。由于户均和人均拥有量小,多数农户视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务工、经商之策,导致致富无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对称;由于户均耕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规模经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没有经过规范的流转方式向大户集中,导致规模小,农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致使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
4.几点建议
4.1进一步广泛深入宣传引导,通过典型经验,示范劳动作用,分析比较效益,规范流转行为等方法。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4.2培育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流转较为完善的登记、备案制度。鼓励和引导中介组织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活动。完善合同管理,规范流转行为。在流转主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流转合同报镇相关部门鉴证、备案。
4.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机制,强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
4.4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剩余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不成功,就可能失去经济来源,无法生活,所以经常出现“离乡不离地”的情况。为此,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必须全面建立,降低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从而实现有效的农村土地的适度集中,便于实现规模化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