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成本是指为处理股东和经理之间、债权人与经理之间的关系而发生的成本。由于存在股东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利用债权人劣势的可能性,所以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对贷款协议附加各种限制性条款。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债权人还要付诸监督以保证条款的遵循。而这些代理成本(效率损失成本和监督成本等)最终要以提高负债成本的形式由经理人员负担,负债程度越高,公司所须负担的代理成本越大。所以,代理成本的存在,使企业负债成本提高,由此抵消了负债的节税利益。
权衡理论认为,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并减去预期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和代理成本的现值,即:
V L =V U +BT-F P -A P 式中:F P ----预期财务困境成本现值;A P ----代理成本现值。
与MM资本结构理论相比,权衡理论虽然不能精确地确定企业的最有资本结构,但其最大优势在于它提供了确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途径,即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应在负债抵税收益和财务困境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三)新资本结构理论阶段
它区别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其流派众多,主要有:
1.激励理论
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产权结构下,经理人员在职期间承担全部的公司经营风险,却只享有部分收益。而经理人员的在职消费又使他获得全部收益而只承担部分成本。这就导致经理人员热衷于在职消费的同时工作积极性不高,其导致的公司价值下降称为股权代理成木。治理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的理想制度设计是使经理人员持有全部股权,这等于宣告了现代公司股权结构的消亡。另一方面使经理人员持有全部股权受到其个人财富的限制,引人债权融资能突破这一限制。负债能够形成激励,使经理人员在压力下加倍努力土作,使股权代理成本下降。但负债增加又会引致债权代理成本的增加。所以,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使总代理成本最小的负债率。
2.信号理论
罗斯(Ross,1977)首次系统地将信号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的分析中。该理论主要讨论在不对称信息下企业如何通过适当的方法, 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价值的信号,以此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罗斯假定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都有内部信息,而投资者没有,但知道对经理的激励制度,因此,投资者只能通过经理输出的信号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债务比例就是一种把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信息渠道,负债比例的上升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它表明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有较高的预期,增加负债代表公司预期未来的较高的现金流量与较高的企业价值,传递着经理对企业的信心;而降低负债则可能意味着公司预期未来较低的现金流量与较低的企业价值。但这种理论没有解释:企业为什么要使用资本结构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内部的信息;投资者如何辨别企业经理传递的错误信号。
3.财务契约理论
史密斯和华纳(Smith &Warner,1979)提出的财务契约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家和投资家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非静态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之间一定会出现很多合同上没有遇见到的事宜。初始合同不可能预见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权益本身带有投票权,当发生了未曾预料到的状况时,权益持有者可以选择董事会,从而做出决策。相反,对于债务来说,它没有权益的投票权,但它有另一种权力,当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债权人可以使借款人破产,从而取得对企业的决策权。企业一旦发行债权,股东会想法增加自己利益,投资者能够察觉股东的动机,便支付较低的价格购买公司发行债券,以表示他们对股东行为的重新估量。如果引入债务限制条款即债务契约来控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就可增加企业价值。
4.啄食顺序理论
梅耶斯和马基卢夫(Myers & Majiluf,1984)在罗斯信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非对称信息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发现这种信息会促使企业尽可能少用股票融资,因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时会被市场误解,认为其前景不佳,由此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但是多发行债券又会使企业受到财务的制约。他们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理论”又称“优序理论”,即企业遵从的融资顺序是先内部融资,然后才是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首先会发行债券,然后才是可转换证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这种理论只是揭示了企业筹资时对自筹、债券、股票的偏好程度大小,但是它忽略了企业在对外集资时如何搭配债券与股票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并没有揭示出企业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四)后资本结构理论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新资本结构理论赖以为核心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发展上出现颓势,原有的资本结构理论遭遇了难以突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后资本结构理论应运而生,它包括两大分支:
1.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
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以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公司控制权的最优配置为研究目的,分析资本结构如何通过影响公司控制权安排来影响公司价值。论文发表。最主要的模型有 Stulz 模型和Harris―Raviv模型。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由于不可预测事件的存在,经营者与投资者不能事先就在合同约定采取什么样的决策。缔约双方可以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选择一个决策制定程序以实现决定控制权的安排。论文发表。
2.资本结构的产业组织理论
资本结构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是在一个“单一企业”的范式里对资本结构与激励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孤立的分析,而是对企业在其中运作的产业环境作一定的设定,进而考察资本结构与产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怎样改变了公司的激励――即公司在产品市场中的行为。
后资本结构理论摆脱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其他传统因素一概予以忽视,同时它省略了新资本结构理论中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内容,代之以其他理论解释。但它只是转换了新资本结构理论的视角并没有给资本结构理论重新搭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从理论上讲,每个企业均有其最优资本结构,但实际上企业却难以准确确定这个结构。其原因在于:一是资本结构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的条件之上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各种假定条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二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情况比较复杂,很难完全符合理论上的假定条件。尽管如此,这一理论对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和资本结构的优化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对西方国家企业融资决策有价值,而且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资本结构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具体而言: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