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沿岸三国由于力量有限,对于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开展国际合作维护海峡安全持欢迎的态度。为了加强在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应该效仿日本,向海峡共管三国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与三国及相关国家开展海上安全对话,积极参与维护海峡通道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进行情报交流、提供物资支持等,实现共赢。
2、加强海空军力量建设,保护海外利益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应该逐步强化海军和空军的力量,我国海空军力量目前相对薄弱,无法对马六甲海峡形成军事威慑。所以,面对马六甲海峡不容乐观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加快海空军建设的步伐,使其具备保卫中国海上资源和能源补给线的能力,逐渐发展远程作战能力,至少要做到在重点海域和海峡通道影响力的存在,确保我国石油运输通道的畅通与安全。
3、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运输网络,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中国应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可控的海上运输体系以及相关的安全保障制度。为避免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
首先,要加大从西非、拉美、中亚各国和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重,这样可以降低进口风险,避免出现进口形势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拓宽石油进口通道,增加管道运输能力。其中,中哈石油跨国管道的现实意义更大。中哈石油管道是由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铺设一条西起哈西部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得阿拉山口,全长3088公里的输油管道。
其次,开辟另一条航道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考虑到今后进口原油仍主要来自中东,应积极促成泰国克拉地峡运河建设。计划中的克拉地峡运河长100公里,宽400米,开通后,船只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人太平洋的泰国湾,在此线路上修建长达250公里的输油管道。油轮可从半岛西侧卸油进入管道,直接输送到半岛东侧,省去绕道马六甲海峡之苦。
最后,中国与巴基斯坦历来是友好邻邦,可以在巴基斯坦建立大型油港,铺设输油管道,将中东的石油海运到巴基斯坦的港口卸下后,再通过输油管道输送至我国西南。这同样可以避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
4、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石油储备是应付突发事件、防止石油供应中断的重要手段和举措。2007年12月8日,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2004年6月,第一批四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就已经开始建设。为了防范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危机,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尽快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利明,李选民等.石油经济概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1
2 刘璐,包不弱等. 解读“马六甲困局”-试论中国石油运输安全战略[J]. 经纪人学报.2006.1
3 陈安刚,武明. 马六甲海峡美国凯觎的战略前哨[J]. 现代舰船.2004.12
4 韦朝晖. 马六甲海峡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 学术论坛.2007.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