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独特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这一阶段有两大鲜明特征:一为长期性。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中国现代化进程所涉及的人口规模、地域规模以及社会转型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以往200年工业化的时代。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它的人口才2000多万。若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人均生活费低于一天1美元的贫困线,我们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相当于5个澳大利亚。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任务相当艰巨。另一个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时候,才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200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刚达到45%,还有25个百分点的差距,按每年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来估算,我们至少还有25年的城市化加速期。还要看到,目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它的特点是资本、技术加速替代劳动,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不宜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和超常规发展,同时也必须反思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样的发展道路是高难度的。
四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禀赋结构的长期制约。多年来,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国际平均的水平。比如2007年在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同时由于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中国煤炭总体上呈北煤南运的格局大量煤炭需要铁路运输,加速了铁路运力的紧张。电力结构也呈现以煤为主的特征,中国煤炭的一半以上是用于发电,大约78%的电力装机是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机组。而发电量的84%来自煤电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很高矛盾也比较突出。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更为严峻的是煤炭大量开采、消耗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日益加大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度。
五是浪费型污染型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支撑粗放增长的生产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依靠的是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又高强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有25%—35%的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余则转化成了废渣、废气、废水,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这种转化效率更低,这实际上是资源的一种浪费。支撑传统粗放增长的消费模式的典型状态是奢侈浪费,不讲科学,不讲环保。在财富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俘虏之下,把高消费当成幸福,把享乐无度当成时尚,把消费纯粹看成个人的私事,讲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实际上消耗的是社会的资源,污染的是社会的风气。这种消费模式一旦形成,具有极强的运动惯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阻力。
三、深层次经济体制的阻碍
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演进历程看,能否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当前,一些深层次的经济体制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一是财产权的制度缺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信用缺失、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大多是由产权不明晰所引起的。此外,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外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由产权界定不清所导致的。如砍伐森林、水源污染等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的自然资源都是公有资源,产权公有,由政府实行管理监督的制度安排,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该部分公有资源,导致市场失灵,资源浪费,效率不高。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