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科技、教育体制等原因,科技进步不够快,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我国是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但核心技术都是外国的。从上海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只占工业产值的1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可达到60%。目前上海的制造业劳动力投入很大,但利润却很少。如手机产业中20%利润、计算机产业中的30%的利润、数控机床产业中的40%的利润、汽车行业中的70%的利润都被作为知识产权费用返还给其他国家。现在都讲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世界工厂;也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厨房,人家享用完美味佳肴,留下来的是剩饭残羹和满屋子的油烟。在国际分工中,我们中国的企业分配到的是制造环节,而制造环节是产业链条中价值最低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如产前研发、产后销售全部掌控在欧美国家手中。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那些技术含量不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特别是低端的加工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都比较大。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没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产品,就往往处于过度竞争、降价销售,甚至亏本经营的境地。
国际经验表明,形成产业中高端的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在结构调整中,要以加快培育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形成引领未来新增长极的新兴产业,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以市场可实现性、技术与产品成熟度、企业基础和产业成长性等为筛选依据,结合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围绕低碳能源、绿色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海洋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重点产品开展工作。
经济转型不是不要低端制造业。如前所述,当前产业国际分工格局虽然对我国不利,但它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这里关键看我们投下了什么。你投入的是民工,人家投入的是技术、管理、品牌和资金等要素。你做高端,投入多收入也高;反之,你做低端,投入少拿的也少。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符合投入与回报相一致的原则。我国国情情决定了,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要继续做低端。不是说经济转型,就是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都去发展高科技,鞋帽、服装、玩具等传统产业都不搞了。中国70%的劳动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都往高端、新兴产业转移,这70%的人干什么?中国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并不代表中国已经不需要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了。
当然传统产业本身有个产业升级的问题。一是要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经济转型中要淘汰的不是产业本身,而是产业内的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意大利是奢侈品生产大国,标有“意大利制造的衣服、皮鞋,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许多。为什么?因为传统产业也可以不断创新,最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融合。世界著名品牌西装,要100多道工序。同样是传统产业,运用了先进接技术,身价就不一样。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二是做大制造业的两端,一个是产前的研发端,一个是产后的营销端。制造这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而研发、营销环节,附加值最高。恒源祥是上海一家传统的纺织业企业,但是为了降低成本,它将企业的总部和营销总部留在上海,而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外地。现在进入上海的外企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研发总部进入上海,而制造型企业进入上海的越来越少了。最后,制造业要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对品牌的消费需求会愈来愈强烈,人们会把一半的支出用于品牌的消费。可以预见,未来5到10年,中国将全面迎来“品牌消费”的时代。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永恒课题。历史已经证明完全由市场的自发调节不可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但不能因此否定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政府的有效管理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不可或缺,但也不能因此夸大政府的作用。总结世界和我国的经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资源、环境、劳动力的不完全市场定价、人为压低劳动者工资,使得高投入、高消耗、低工资、低消费、粗放型、数量型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企业制度的不完善,自负盈亏和优胜劣汰的不完全,技术进步制度的缺陷,创新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进步不快。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新的不合理,收入差距扩大,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社保制度的不健全,城乡居民存钱养老、看病、买房和用于子女教育,有钱也不敢消费,使得国内消费需求难以扩大,造成劳动和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也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收入、低消费、主要依靠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根本改变的重要原因。宏观调控体制的不成熟,政府掌握的资源和投资太多、决策失误、效率不高,数量和速度指标硬、质量和环境指标软的政绩考核,也导致重速度、重GDP、轻质量、轻环境、高积累、高投资、数量规模扩张、低消费的发展方式难以转变。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