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二元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测定—基于中国1978—2008年的实证分析

时间:2013-06-19  作者:分类
的值为0.0814187,对应的t检验值为1.45,在80%的置信度水平下会显著不为0经济论文,表明城乡收入的差距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改善。

五、基本结论

本文采用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二元结构的两个变量,利用中国1978——2008年的数据检验二元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①现代产业部门和传统农业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践中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正效应,但不显著。②城乡收入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践中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正的直接效应。③两部门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有利于资本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④城乡收入的差距不利于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促进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⑤两部门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不利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促进劳动配置效率的改善。⑥城乡收入的差距有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改善。

本文的结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①在我国改革30年的发展实践中经济论文,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个区域性和政策性倾斜的政策,此时率先开放沿海地区,以政策的倾斜来直接构建区域增长极,这种非均衡的方式有效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于劳动力要素而言,城乡收入的差距是劳动力向回报率高的区域转移的一个促进条件,也正是在这种收入差距的诱导下,传统农业部门闲置的劳动力大量流向了沿海开放城市,进而促进了沿海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这个原因也正好由本文的结论②和结论⑥得到了反馈。②资本要素在部门间流动的一个最基本的动机则是逐利性动机经济论文,在现代产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既定前提下,资本要素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向现代产业部门,进而也提升了资本的配置效率。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剧,使得社会面临着一个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一方面资本大量聚集于现代产业集中区域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城市,获得了一个较高的投资回报,但是另一方存量资本的积累在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面前逐渐失去了在投资的动机,也因此影响到了社会总产品的产出和资本的配置效率。这方面的原因由本文的结论③和结论④得到了反馈。③劳动力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之间因为职业技能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分割,经济均衡增长的一个要求就是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大量闲置劳动力进行转移经济论文,这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按照三次产业演变规律普遍会聚集于现代产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等产业。在本文严格的假定前提下,该转移的劳动力在进行核算时则直接计入了现代产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数目,因此从统计口径上来讲,这点也正是由本文的结论⑤得到了反馈。同样基于统计口径的原因,也产生了本文的结论①的结果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因此,这也为政府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两个建议:①以平衡城乡和区域生产要素分布和要素生产效率为改革重点。二元经济结构与区域非均衡中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布不平衡及生产效率不均相伴随。在我国已经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沿海支持内地“三位一体”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发展农村金融和农村资本市场,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贫困地区信贷,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保持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达到城乡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均衡将是一个很好的举措。②建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保障制度。基于政治因素导致城市化滞后与工业化的现实,要实现均衡的发展则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完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保障机制。全面推动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均等化是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把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实施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剑雄,李志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机制[J].经济研究,2009,(5).
[2]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8,(10).
[3]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2).
[4]樊纲,王晓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肖卫,朱有志,肖琳子.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报酬差异与城乡统筹发展—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4).
[8]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9]Cai ,Fang ,2008, “Approaching a triumphal span : how far isChina towards its Lewisian turning point ?”,UNU-WIDER Research Paper(No. 2008P09).
[10]Chow G. C., and Lin A., 2002,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arativeEconomics, 30.
[11]Peneder.Structural change andaggregate growth[R].WIFO working paper,Austrian institute of econnomicresearch,Vienna,2002.
[12]Wu, Yanrui, 2003, Hasproductivity contributed to China’s growth”, Pacific Economic Review,8(1).
The Dual Structure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 on Evidence from 1978 to 2008
Abstract:Thispaper uses dual contrast coefficient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as twovariables of dual structure to measure the dual structure direct and indirect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evidence from 1978 to2008.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dual contrast coefficient direct positive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not obvious, also cannot promote theoptimized allocation of labor, but help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allocation. Secondly, urban-rural income gap has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f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lso promotes the optimized allocation of labor, butcannot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allocation.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盈余管理行为偏好性实证研究—基于所得税成本_经济论文
下一篇论文:云南省产业扶贫融资问题研究_内源资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