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3和图4的累计响应图来看,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累计响应曲线始终位于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累计响应曲线之上,表明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东部沿海经济区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即扩张性货币政策从长期效应上来考察对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要大于大西南经济区。对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两个区域的累计响应曲线,在第四期之前,东部综合沿海经济区的累计响应曲线在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之上经济学论文,从第五期开始则反之,最后东部综合沿海经济区的累计响应曲线稳定在-0.169,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则稳定在-0.038,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东部沿海经济区的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要大于大西南综合经济区。表明了无论是扩张性还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考察对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均要大于大西南经济区,反映出了两个区域通货膨胀率对于货币政策冲击具有显著的区域效应。

图3区域通货膨胀率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和累计响应

图4区域通货膨胀率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和累计响应
(四)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进一步考察
以上主要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在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的效应问题,为了进一步考察其他区域对货币政策冲击是否也存在着区域效应,并试图寻找导致货币政策冲击区域效应差异的原因。接下来以相同的过程对其他6个区域分别建立SVAR模型,并将八个区域得到的脉冲响应结果汇总如表3和表4所示。表3和表4的脉冲响应结果首先表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对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或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响应均存在着差异,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影响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考察也均异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GDP增长率对货币政策冲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其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灵敏性则较高。
表3 扩张性货币政策冲击的最大脉冲响应和累计响应
|
GDP增长率
|
通货膨胀率
|
区域代码
|
最大脉冲响应
|
累计响应稳定值
|
最大脉冲响应
|
累计响应稳定值
|
DBYH
|
0.090
|
0.065
|
0.087
|
0.338
|
NBYH
|
0.086
|
0.062
|
0.085
|
0.205
|
BBYH
|
0.069
|
0.044
|
0.074
|
0.205
|
DBZH
|
0.053
|
0.058
|
0.048
|
0.186
|
HHZY
|
0.072
|
0.068
|
0.061
|
0.222
|
CJZY
|
0.067
|
0.042
|
0.059
|
0.089
|
DXB
|
0.029
|
0.039
|
0.063
|
0.060
|
DXN
|
0.050
|
0.023
|
0.065
|
0.155
|
表4 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和累计响应
区域代码
|
GDP增长率
|
通货膨胀率
|
最大脉冲响应
|
累计响应稳定值
|
最大脉冲响应
|
累计响应稳定值
|
DBYH
|
0.045
|
0.058
|
0.031
|
-0.169
|
NBYH
|
0.057
|
0.045
|
0.073
|
-0.165
|
BBYH
|
0.040
|
0.022
|
0.004
|
-0.072
|
DBZH
|
0.028
|
-0.030
|
0.007
|
-0.083
|
HHZY
|
0.027
|
-0.081
|
0.008
|
-0.085
|
CJZY
|
0.013
|
-0.077
|
0.020
|
-0.020
|
DXB
|
0.003
|
-0.043
|
0.007
|
-0.025
|
DXN
|
0.011
|
-0.051
|
0.043
|
-0.038
|
(五)货币政策冲击区域效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造成不同货币政策冲击的区域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主要手段之一,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具体传导路径和部门为:首先中央银行根据政策目标在货币市场进行相应的操作,以此来影响金融机构货币的供应量,导致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和个人的消费需求,最终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结构和企业状况等存在着差异,必将使得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由于这些环节上的差异,导致不同货币政策效应在区域间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解释不同货币政策效应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的差异,应从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入手来进行分析。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区域,其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也将存在着差异。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货币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操作反应也较为敏感,货币政策能够较快地通过货币传导的途径影响到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而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其货币市场通常发育程度低,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反应较为迟缓经济学论文,难以有效地通过货币传导路径传递货币政策的意图。使得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冲击下,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效应产生了非对称性。其次货币市场比较发达的区域融资渠道较广,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冲击下,能够通过相对广泛的融资渠道获取资金,这也导致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影响较大,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影响较小。
其次,区域金融结构状况差异。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枢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将导致各区域商业银行在机构数、业务量、效益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在银行数量、高等级行数量要明显多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并且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数量也明显的多,银行资产质量也更优。因此这种金融结构的差异,使得在统一货币政策冲击下,货币政策存在着区域效应,特别是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区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第三,企业状况的差异。企业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部门,是资金的主要融入者论文的格式。不同的企业由于在规模、效益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将导致不同的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地位不同,对资金的融通能力也不同,因此企业的总体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产生很大的不同。总体而言经济水平高的区域,一般位于改革的前沿,企业的改制比较早,也较彻底,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通常也比较好,能满足信贷条件的企业较多,因此对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冲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企业能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较好,融通资金的能力较强,因此能够在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中经济学论文,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从而使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企业影响不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通常都是改革进程较慢或者较晚的区域,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很多企业都难以满足信贷条件,即使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下,生产力水平低的区域的企业也难以有效地利用,具体表现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大。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货币市场较为不发达,融通资金的渠道有限,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第四,居民的投资和消费倾向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居民主要以满足预防性需求为目的银行存款为主,金融资产较为单一,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程度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居民收入较高,消费信贷市场比较发达,居民在满足预防性需求的银行储蓄下,还进行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较高,因此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居民的投资对货币政策的冲击较为敏感,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政策冲击具有较大的响应。
四、结论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章采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的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在统一货币政策下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效应。具体表现无论是在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GDP增长率在响应幅度和持续性上均强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而且紧缩性货币政策从长期来考察对经济水平较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要强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因此可以得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其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将更倾向于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元区和美国都经历了货币政策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以上得出的结论难以作为实行差异化货币政策的依据,而为了消除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在基于以上分析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原因的基础上经济学论文,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积极探索适合各个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交易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较低区域货币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提高传导效果;第二,在加强对各个区域金融服务状况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保证各区域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金供应;第三,在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导性下,加快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第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的作用;第五,加强对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研究分析,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Ira O.Scott,Jr.1955,“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The 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Vol.69,No.2,296-284.
[2]Beare J.AMonetarist model of regional business cycles[J].Journal of RegionalScience,1976,16(1):57-63.
[3]Fishkind H. H.1977,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an economic simulation study of Indiana 1958~1973[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7(1):77-88.
[4]GarrisonC,Chang H.The effects of monetary forces in regional economicactiv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9,19(1):15-29.
[5]CarlinoG,Defina R. the difference regional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J].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80(4):572-587.
[6]CarlinoG,Defina R.Monetary policy and the U.S states and regions:some implications forEuropean monetary policy[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WorkingPaper,1998,No.98
[7]CarlinoG,Defina R.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evidence fromthe U.S state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9,39:339-358.
[8]Cecchetti,S.G.1999,Legalstructure,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J].NBERWorking paper No.7151:1-33.
[9]Peersman,G. andF.Smets,2002,the industry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uro Area,EuropeanCentral Bank,working paper ,No.165.
[10]Arnold I,VrugtE. Firm size,industry mix and the regional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Germany[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4,5(1):35-59.
[11]HansonM.,Shields E.,Park K. Does Monetary Policy Help Least Those Who need Itmost?[Z].Wesleyan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06,No.2006-006.
[12]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科学》2006年第3期。
[13]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4]杨晓、杨开忠:《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
[15]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
[16]汪增群、束庆年:《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7]王建国:《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
[18]吴培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与比较》[J],《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6期。
[19]何运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年。
[20]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21]耿中元、惠晓峰:《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9年第9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