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低影响人民幸福指数
2008年和2009年的全年经济数据发表之后,引起了民众的广泛质疑,“被增长”一词充斥网络,很多民众感觉自己收入毫无增长,但是GDP却实现了强劲上升,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居民在国民财富的分配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居民可支配收入GDP占比严重影响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多的居民认为自己没有享受到近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好处,生活水平并没有如GDP一样突飞猛进。
四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偏低的原因分析
1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例迅速升高
国民收入是在政府、企业、居民部门三者中进行分配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居民所得收入比重减小,其他部门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其所得收入比重提高,这是相互对应的。近几年,伴随我国居民最终实际可支配收入比重急剧下降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制度外收入大幅增加,我国企业利润增长迅速,这必然是以居民收入损失为代价的。
表5: 政府预算内外财政收入及其占GDP比例
年 份
|
预算内财政收入
|
预算外财政收入
|
GDP
|
预算内外收入占GDP比重
|
1995
|
6242.20
|
2406.50
|
59810.53
|
14.46%
|
1996
|
7407.99
|
3893.34
|
70142.49
|
16.11%
|
1997
|
8651.14
|
2826.00
|
78060.83
|
14.70%
|
1998
|
9875.95
|
3082.29
|
83024.28
|
15.61%
|
1999
|
11444.08
|
3385.17
|
88479.15
|
16.76%
|
2000
|
13395.23
|
3826.43
|
98000.45
|
17.57%
|
2001
|
16386.04
|
4300.00
|
108068.22
|
19.14%
|
2002
|
18903.64
|
4479.00
|
119095.69
|
19.63%
|
2003
|
21715.25
|
4566.80
|
135173.98
|
19.44%
|
2004
|
26396.47
|
4699.18
|
159586.75
|
19.49%
|
2005
|
31649.29
|
5544.16
|
184088.60
|
20.20%
|
2006
|
38760.20
|
6407.88
|
213131.70
|
21.19%
|
2007
|
51321.78
|
6820.32
|
259258.90
|
22.43%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3:预算内外收入占GDP比重

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应的,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较快的速度上升,从1995年的14.46%上升到2007年的22.43%。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企业利润迅速增加,税收收入增长快,税控机的普遍收入规范了纳税程序,减少了偷税漏税的可能。
第二,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制度外收入急剧膨胀。以土地出让金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的制度外收入异军突起,急剧膨胀起来,目前已经大大超过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规模免费论文。下表为近年来土地出让金的金额及占GDP的比例:
表6:土地出让金金额及其占GDP比例
年份
|
土地出让金
|
GDP
|
占GDP比例
|
较上期增长比例
|
1992-2000
|
1000.00
|
587823.5
|
0.17%
|
|
2001-2003
|
9100.00
|
362337.89
|
2.51%
|
1376.30%
|
2004
|
5894.14
|
159586.75
|
3.69%
|
47.06%
|
2005
|
5500.00
|
184088.60
|
2.99%
|
-6.69%
|
2006
|
7676.89
|
213131.70
|
3.60%
|
39.58%
|
2007
|
12198.58
|
259258.90
|
4.71%
|
58.90%
|
2008
|
9754.60
|
300670.00
|
3.24%
|
-20.03%
|
2009
|
15900.00
|
335353.00
|
4.74%
|
63.00%
|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调查报告
1992年至200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为10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只有0.17%,从2001年开始,土地出让金就以不断刷新纪录的方式提高在GDP中的比重。除去个别政府收紧土地政策的年份,土地出让金都以大大超过GDP的速度迅速增长,2001年-2003年为土地出让政策刚刚出台的时期,因此土地出让金成指数形式上升,2004年土地出让金比2001-2003年3年土地出让金总额增长了47.06%,2007年达到58.90%,2009年的增长速度更是创历史之最居民消费倾向,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的土地出让金比上年增长速度达到了63%。
2企业利润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劳动者报酬涨幅有限
2002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带来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工业、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大大上升,下表为1998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和建筑业利润增长情况:
表7:工业及建筑业利润统计
年份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
|
全国规模以上建筑业企业利润
|
GDP
|
占GDP比例
|
比上年增长比例
|
1998
|
1458.11
|
117.33
|
83024.28
|
1.90%
|
|
1999
|
2288.24
|
154.80
|
88479.15
|
2.76%
|
55.07%
|
2000
|
4393.48
|
192.06
|
98000.45
|
4.68%
|
87.70%
|
2001
|
4733.43
|
294.39
|
108068.22
|
4.65%
|
9.65%
|
2002
|
5784.48
|
370.35
|
119095.69
|
5.17%
|
22.42%
|
2003
|
8337.24
|
519.87
|
135173.98
|
6.55%
|
43.91%
|
2004
|
11341.64
|
719.25
|
159586.75
|
7.56%
|
36.17%
|
2005
|
13065.39
|
906.66
|
184088.60
|
7.59%
|
15.85%
|
2006
|
19504.44
|
1193.07
|
213131.70
|
9.71%
|
48.14%
|
2007
|
27155.00
|
1561.12
|
259258.90
|
11.08%
|
38.74%
|
2008
|
30562.00
|
2201.84
|
300670.00
|
10.90%
|
14.10%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9和2000年的增长速度均超出了50%,在此后的几年中有两年增速超过40%,两年超过30%,最低的增速14.10%,也远高于GDP的曾增速。同时相应的可以看到,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越来越高,从1998年的1.9%,增长到2008年的10.9%,十年左右的时间几乎增长了10倍。很容易推理,这些利润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牺牲劳动者报酬为代价的。与企业利润迅速增长相对的是,近年来工薪阶层的薪资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人员,都能感觉到,目前的薪资水平和几年之前没有太大差距。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占到一个企业总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仅为10%左右,中国劳动力成本你的低廉可见一斑。此外,全国总工会对全国多个城市的工薪阶层调查显示,22.6%的人表示工资已经多年没有增长过。表6 为从1994年起劳动者报酬与GDP的统计。从表6可以明显看出,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994年的51.20%下降到了2007年的39.74%。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的持续下降体现了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不公平程度持续增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不公是国民收入格局不合理的根源。
表6:劳动者报酬与GDP关系
年份
|
GDP
|
劳动者报酬
|
劳动者报酬/GDP
|
1994
|
45,383.69
|
23,235.82
|
51.20%
|
1996
|
68,584.30
|
36,622.20
|
53.40%
|
1997
|
76,956.61
|
40,628.24
|
52.79%
|
1998
|
82,780.25
|
43,988.95
|
53.14%
|
1999
|
87,671.13
|
45,926.43
|
52.38%
|
2000
|
147,157.43
|
64,920.48
|
44.12%
|
2001
|
106,766.26
|
54,934.65
|
51.45%
|
2003
|
135,539.14
|
67,260.69
|
49.62%
|
2005
|
197,789.03
|
81,888.02
|
41.40%
|
2006
|
231,053.34
|
93,822.83
|
40.61%
|
2007
|
275,624.62
|
109,532.27
|
39.74%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十分有限
从表3可以看到,从1995年起,农村居民纯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2.87%下降到了2008年的11.59%,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下降的根本原因,其下降权重达到80%以上。只有认识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只有加速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才能真正扭转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首先,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国众多农产品的市场均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农产品的价格受到严格的控制。以小麦、水稻为例,多年来粮食的价格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从改革开放开始,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翻了好几番,粮食的价格却没有大幅的增长。此外,粮食的进出口一直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只有特定的企业如中粮才有进出口粮食的资格。2008年世界性的粮食短缺导致了许多地方粮食价格高涨,但政府严格限制出口,农民无法分享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非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虽然为社会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却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价格的缓慢攀升使农民无法分享经济腾飞带来的成果,表现之一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3.3倍居民消费倾向,这个数字不能不令人担忧。其次,与农产品价格非市场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生产资老的价格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化肥、种子的价格皆呈现节节攀升的状态。这种收入和成本不对称增长的情况实际上导致了农民收入的减少。
五政策建议
1 财政政策的两个改进方向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是导致居民收入比例大幅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从财政收入角度出发解决此问题也符合逻辑。目前可以从“减税”和“增支”两个方向努力来扭转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份额逐年下降的局面。
减税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涵义:第一,土地出让政策的适当改进。目前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土地出让政策是近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GDP占比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土地出让收入迅速的增加了各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大幅的提高了商品房价格,在保障性住房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商品房价格的窜升相当于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此消彼长,大大升高了政府财政收入在GDP的比重,相应的也降低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即表现为“国进民退”。土地出让政策的改进方向可以从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比例,以香港、新加坡为例,政府一般应负责至少30%以上居民的住房保障问题,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商品房不应该成为居民取得住房的唯一途径。
第二,主要税负的适当降低。调查显示,中国的税收的广度和深度都处于世界前列,高额的企业税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提高员工待遇的进程。对居民收入影响更为直接的是个人所得税,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众多企业总能寻找到避税甚至逃税的途径,然而工薪阶层却无此途径,只能严格履行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个人所得税是中国居民收入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也是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工薪阶层所缴纳的税收在全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例达到60%,也是位于世界前列的。这种现象事实上违反了税收的本质属性,即调节收入差距。
除减税之外,另一值得努力的方向便是“增支”。居民消费水平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不足。当居民必须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刚性需求支付高昂代价时,其储蓄的愿望就会增加,消费的愿望就会减少。以住房为例,政府在吸纳土地出让收入之后,可以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如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等,使居民自主性需求住房市场与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分离,工薪阶层居民也不必再为投机氛围浓厚的房地产市场买单。医疗、教育系统的高昂支出也是瓦解居民消费力的重要方面,政府财政的支出是改善这一状况的唯一途径。
总之目前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和公共支出的止步不前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一步
2 企业利润让渡
工薪阶层工资收入的高低是一个市场自发决定的过程。即劳动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了劳动力的价格免费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居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属于劳动力密集的国家,政府无法改变劳动力的格局进而提高劳动者收入。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还是有很多非市场的因素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状态。第一,众多关键领域被国企垄断。一方面,国企利润的增加与企业工薪阶层收入的增加并不同步,国企利润的增加更多表现为政府财政收入和国企高管收入的提升。另一方面,国企以其所拥有的资金、政策优势垄断了市场居民消费倾向,导致民营企业生存条件差,无法提高其员工福利待遇。第二,财政政策的执行途径被国企占据。以2008年财政支出的5万亿(实际为9.6万亿)为例,巨额财政收入投入到了交通、通信、钢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投放的方式是企业投标各种工程,事实证明,中标的大多数都是国企集团,民营企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政府可以从调控非市场因素的角度增加居民收入。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督促企业增加劳动报酬的支付,对此,尤为重要的是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之。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使民营企业能够在非国计民生的领域内与国企公平竞争,共同分享经济腾飞所带来的财富,因为民营企业才是占据大多数的居民真正的栖身之所。再次,需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社会福利支出的占比不仅没有提高、甚至呈下滑之势,构成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和收入分配结构恶化的重要原因。最后,可以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借以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的财产收入创造条件
3 农村居民纯收入提升
上文已经提到,农村居民纯收入占GDP比例的迅速下降,在主要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GDP占比的下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政府的当务之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我们要以不同的思路考虑如何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提升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政府若要致力于提升农民收入,就应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对于无法市场化的重要农产品,加大提高价格的力度。第二,加大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税收、给予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民适当补贴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纯收入。第三,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目前我国农村社保的水平非常低,覆盖面也非常有限,事实上大部分农民几乎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医疗、养老的成本均需自己承担。这在实际上进一步瓦解了农村居民的收入,降低了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文.收入对中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6: 105-106.
[2]刘伟,许宪春,蔡志洲.从长期发展战略看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4,7:6-14.
[3]金三林.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及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4-11.
[4]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6:14-26.
[5]潘彬,罗新星,徐选华.政府购买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5:68-76.
[6]曾国安,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3:53-57
[7]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