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竞争潜力分析
我们收集到了2000~2006年共七年的各地区高科技产业投入-产出数据。利用DEAP软件计算了每相邻两年的Malmquist指数值以及2000~2006年整个时间段的Malmquist指数值以反映研发活动生产率的变化(表2),从而揭示各地区的竞争潜力。
整体上看,2000~2006年我国Malmquist指数值的平均值为0.974,表示竞争潜力处于下降的状态,而我国地区中也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和新疆等8个地区的竞争潜力在上升,其他所有地区的竞争潜力都是不容乐观的。不过考虑到8个地区的出口额占到全国的91.83%,产出规模占全国的72.38%,这可能是我们怀疑我国生产率下降的论断,因为0.974只是一个几何平均值。但是,我国大量地区的高科技产业都不具备竞争潜力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也说明我国各地区在高科技产业上发展的不平衡性,其竞争潜力地区差异巨大。
表22000~2006年各地区高科技产业竞争潜力评价结果
地区
|
ML
|
技术进步( )
|
效率变化( )
|
规模效率改进( )
|
北京
|
1.063
|
1.100
|
0.958
|
1.008
|
天津
|
1.049
|
1.078
|
0.975
|
0.998
|
河北
|
0.870
|
0.935
|
0.931
|
1.000
|
山西
|
0.935
|
0.943
|
0.991
|
1.000
|
内蒙古
|
0.919
|
0.955
|
0.949
|
1.014
|
辽宁
|
0.968
|
0.974
|
0.977
|
1.017
|
吉林
|
0.964
|
0.983
|
0.973
|
1.008
|
黑龙江
|
0.977
|
0.982
|
0.990
|
1.004
|
上海
|
1.178
|
1.156
|
1.020
|
0.999
|
江苏
|
1.024
|
0.967
|
1.067
|
0.992
|
浙江
|
1.003
|
1.003
|
1.000
|
1.000
|
安徽
|
0.919
|
0.921
|
0.996
|
1.001
|
福建
|
0.978
|
0.970
|
1.006
|
1.001
|
江西
|
0.949
|
0.979
|
0.969
|
1.000
|
山东
|
0.985
|
0.943
|
1.048
|
0.996
|
河南
|
0.989
|
0.953
|
1.036
|
1.002
|
湖北
|
1.087
|
0.963
|
1.129
|
1.000
|
湖南
|
0.980
|
0.986
|
0.987
|
1.007
|
广东
|
1.038
|
1.038
|
1.000
|
1.000
|
广西
|
0.936
|
0.955
|
0.982
|
0.999
|
海南
|
0.846
|
0.976
|
0.880
|
0.984
|
重庆
|
0.973
|
0.937
|
1.037
|
1.001
|
四川
|
0.972
|
0.930
|
1.052
|
0.993
|
贵州
|
0.982
|
1.042
|
0.941
|
1.001
|
云南
|
0.949
|
0.984
|
0.966
|
0.999
|
西藏
|
0.915
|
0.935
|
1.000
|
0.978
|
陕西
|
0.926
|
0.940
|
0.989
|
0.996
|
甘肃
|
0.953
|
0.940
|
1.012
|
1.001
|
青海
|
0.972
|
0.917
|
1.062
|
0.999
|
宁夏
|
0.947
|
0.970
|
0.962
|
1.015
|
新疆
|
1.004
|
0.954
|
1.051
|
1.000
|
全国
|
0.974
|
0.976
|
0.997
|
1.000
|
那么2000~2006年间竞争潜力的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来的呢?鉴于刚刚讨论的理由,全国的ML值由于其计算方式而受到质疑,因此我们抛开这一点。在各个地区内,竞争潜力的变化原因是千差万别的。在8个竞争潜力增加的地区,北京的竞争潜力的增加来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而其研发效率却降低了;天津的竞争潜力增加只有技术进步这一个来源,其研发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在下降;上海的竞争潜力增加增加源自技术进步和研发效率的提高,其规模效率却降低了;江苏竞争潜力的增加只是研发效率上的提高,技术进步和规模在下降;浙江和广东竞争潜力的增加源自技术进步,研发效率和规模效率在原地踏步;湖北和新疆竞争潜力的增加主要来自研发效率的提高,技术发生了退化而规模效率不变论文服务。8个地区的竞争潜力的增加却出现了6中情况。其他地区高科技产业下降的地区也有很多种情况,很多地区是单方面的原因促进了竞争潜力的提升,但是另外两个原因的牵制阻碍了这一变化。不过像河北、山西、广西、海南、云南、西藏和陕西等地区从种原因上考察都没有促进竞争潜力提高的可能,这些地区的高科技战略必须要进行调整。
分析表明竞争潜力,引起竞争潜力便变化的因素在各个地区是不尽相同的,这一方面是我国地区之间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各地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作出选择来提高竞争潜力。
五、小结
本文从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方面对我国各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整体上,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不高,并且在地区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高科技产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竞争实力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东部地区的竞争实力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实力较弱。竞争实力的实现是要以贸易和产出规模为基础的,因此一些地方即使从竞争力指标上表现出色也是值得怀疑的,如西藏、甘肃等地。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2007年高科技产业竞争实力较强的地区有河北、福建、浙江、江苏、天津、湖北、江西、广东、辽宁、安徽、山东、上海等12个地区,竞争实力较弱的地区有湖南、广西、黑龙江、北京、河南、陕西、四川、重庆等8个地区,其他11个地区的竞争实力则很差。
竞争潜力是未来发展可持续性的体现,在我国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和新疆等8个地区体现了这一点,其他大部分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潜力并未显现。竞争潜力的影响因素在各个地区是相当复杂的,不尽相同,这要求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从竞争潜力的深层原因挖掘中我们认为河北、山西、广西、海南、云南、西藏和陕西等地区没有促进竞争潜力提高的可能,这些地区的高科技战略必须要进行调整。
[①]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共五类行业。
[②]本文对竞争力评价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技部网站,后文不再另作说明。
[③]对我国区域东、中、西部的划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文献不尽相同。本文在沿用黄涛等(2006)划分方法,其划分情况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广西。
[④]由于找不到2007年的增加值数据,我们采用2006年的数据作为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Monica Calcagno .The Evolution of theCompetitive Advantage Concep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tudies[J].Economia &Management,1996(9):1056-1089.
[2]Charnes , A. , W. W. Cooper , and E.Rhodes.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1978( 2):429-444.
[3]Banker , R. D. , A. Charnes , and W.WCooper.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 1984(30):1078-1092.
[4]Fare R. Shawna Grosskpf,DimitrMargaritis.Economic Reform and Productitivity Growth:the Case of Australia andNealand[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2(59):327-376.
[5]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4):41-45.
[6]金碚.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12):4-10.
[7]房汉廷,金延新,屈宏.中国战略性技术及其产业化的七大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 2003(6):4-11.
[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8-306.
[9]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 2002(11):54-62.
[10]马寅戌.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统计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86-89.
[11]丁岚,王分棉.基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对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3):152-15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