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因为就业问题是属于经济范畴的讨论,所以,探讨就业问题一般都局限于经济方面的探讨。但事实上,一国的经济形势受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社会一度出现了动荡的局面,这种不稳定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最后传递到就业上去,引发出一些失业问题。
其次,失业问题从来都是供需双方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的供给方面的动态也应该加以分析。这一时期供给方面的最突出特点表现在民工潮的出现。1979年至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变化,尤其是针对城乡集体经济,政府通过资金、原材料、动力等方面的限制切断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乡镇企业遭受重创,由此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这批失业人员大都是农村劳动力经济论文,他们在当地乡镇企业就业无门的情况下,转而投向城市,由此形成了3000万[?]的进城民工潮。
最后,这次失业高峰与第一次失业高峰相比较的另一大特点是,失业群体类型多样化,既有前一次失业高峰相同类型的人员,也有农民工,还有下岗再就业人员。随着我国用工制度改革的由表及里,最初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吸纳就业,增加就业量,发展到80年代后期,改革的步伐、焦点开始关注用工效率上,即考虑有效率的就业。于是,开始出现一些下岗职工,这个时期的下岗职工虽然规模不大,但逐渐累积,最后演变为劳动力市场一股强大的压力。
3、第三个失业高峰的原因
无论从城镇登记失业率上看,还是从有关学者估计的城镇失业率数据来看,这次失业高峰又是这几次失业高峰中的突出之点,程连升和胡鞍钢的研究均表明,这一时期的城镇失业率高达8%多。
造成这一时期失业的基础的原因是劳动力供给因素。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我国1997-2000年平均每年的劳动供给净增加871万人[?]。再加上,这一时期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也受到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均比“八五”时期低,徘徊在8%左右,与有些学者估算的消化劳动力的10%以上差距巨大。这种供求状况是这一时期失业问题的最直接原因。
但是,继续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一时期提供的实际就业岗位也远未达到以往单位GDP增长提供的就业数量比例,即这一时期的就业弹性出现下滑。据统计,1980-1989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2,而在1990-1997年,就业弹性系数减少到0.11。这一变化,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降低至“八五期间”的一半。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有技术发展的原因,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原因,有用工效率提升的原因等。
4、第四个失业高峰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青年劳动力供给迅速膨胀,规模空前。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业情况一览表,1999-2009 单位:万人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毕业生数
|
84.8
|
95
|
103.6
|
133.7
|
187.7
|
239.1
|
306.8
|
413
|
495
|
532
|
611
|
就业率
|
79.3
|
82
|
90
|
80
|
70
|
73
|
72.6
|
70
|
70
|
70
|
68
|
未就业
|
17.6
|
17.1
|
10.4
|
26.7
|
56.3
|
64.6
|
84.1
|
123.9
|
148.5
|
159.6
|
|
数量
|
资料来源:1999-2006年的数据摘自赖德胜 孟大虎等著 《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年5月第1版 第2页,2007-2009数据根据教育统计年鉴及官方公布的数据而得论文网站。
大学扩招,相当于将往年需要就业的人员积蓄与大学这个大水池,然后推迟三到四年排放,因此,1999年后的扩张政策在2003年的劳动力市场上开始呈现其力量,大学毕业生中的未就业人数由2002的26.7万激增至其两倍多。这个因素无疑会拉升我国的失业率水平。尽管,进入2003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了10%多的增长速度,但仍然没有办法在短期内迅速吸收这么大的供给量压力。
当然,这个时期的就业弹性仍然在不断下降,具体数据见下表2。这个因素相当于抵消了部分GDP的增长,从而对就业吸纳效应并不明显。
表2:我国各大经济部门的的就业弹性系数及总体就业弹性系数一览表,1999-2007
年份
|
私营企业
|
国有控股企业
|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综合基本情况
|
|
产值增长
|
就业人员增长
|
就业弹性
|
产值增长
|
就业人员增长
|
就业弹性
|
产值增长
|
就业人员增长
|
就业弹性
|
产值增长
|
就业人员增长
|
就业弹性
|
1999
|
55.77%
|
42.45%
|
0.8
|
5.8%
|
-9.4%
|
|
13.1%
|
2.2%
|
0.2
|
7.6%
|
1.10%
|
0.14
|
2000
|
60.90%
|
51.24%
|
0.8
|
14.0%
|
-11.8%
|
|
23.8%
|
7.7%
|
0.3
|
8.4%
|
0.97%
|
0.12
|
2001
|
67.82%
|
56.32%
|
0.8
|
4.6%
|
-10.7%
|
|
16.0%
|
10.1%
|
0.6
|
8.3%
|
1.30%
|
0.16
|
2002
|
47.83%
|
35.34%
|
0.7
|
6.5%
|
-9.4%
|
|
19.2%
|
12.3%
|
0.6
|
9.1%
|
0.98%
|
0.11
|
2003
|
62.00%
|
40.21%
|
0.6
|
18.2%
|
-10.8%
|
|
36.7%
|
19.4%
|
0.5
|
10.0%
|
0.94%
|
0.09
|
2004
|
67.50%
|
47.47%
|
0.7
|
31.5%
|
-8.8%
|
|
48.8%
|
39.5%
|
0.8
|
10.1%
|
1.03%
|
0.10
|
2005
|
35.96%
|
11.66%
|
0.3
|
19.3%
|
-5.0%
|
|
21.0%
|
8.2%
|
0.4
|
10.4%
|
0.83%
|
0.08
|
2006
|
40.73%
|
16.49%
|
0.4
|
18.1%
|
-3.8%
|
|
25.3%
|
11.5%
|
0.5
|
11.6%
|
0.40%
|
0.03
|
2007
|
39.83%
|
14.30%
|
0.4
|
21.0%
|
-3.4%
|
|
27.5%
|
11.1%
|
0.4
|
13.0%
|
0.50%
|
0.04
|
注:根据统计年鉴整理而得,这里的私营企业包括个体企业。各个经济成分的就业弹性是由对应部分的就业人员增长数与产值增长数的比值计算而得。
5、第五个失业高峰的原因剖析
第五个失业高峰之所以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否则,我国的失业问题仍会呈现出与第四个失业高峰相同的特点,只是第四个失业高峰的一个发展、持续而已。但是经济论文,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使得我国的失业问题更趋严重。所以,其原因主要是需求方面的挫伤,从而影响到就业的吸纳。
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一度徘徊在6.5%左右,大批的输出型制造业企业倒闭、停产,这一方面使得其发展受挫,所以吸纳新生劳动力能力降低,另一方面还释放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下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人员的释放效应。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9年返乡农民工达7000万人,比常年多10%,截止2009年4月1日,仍然有1100万外出农民工尚未落实工作岗位,20%以下的返乡农民工还在寻找工作或创业、务农。2009年的下半年,农村还将有700万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两后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指出:“农民工正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资料来源:中经网数据
图2: 全部工业从人员平均人数的变,2007年5月-2009年2月
四、小结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发生的几次失业高峰,我们不难发现,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供给压力一直是这几次事业高峰的共性原因,只是供给的压力源不同而已。不同阶段由不同的主要供给力量,从而呈现出一些特性。前两次失业高峰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影响比较大,第三次突出的表现为下岗职工,后两次突出的表现为农民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
其次,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的时期比较晚,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应该是这几次失业周期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一直都存在。
再次,随着人口政策效果的显现,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推进,我国未来就业问题上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估计会逐渐消失。转而出现另一副更加复杂而具体的棋局,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应该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莫荣,一九九八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中国劳动,1998年06期
3.《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5徐章辉主编《青年失业现状与再就业政策评估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6冯兰瑞,近十年两个失业高峰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年第5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