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三十年五个失业高峰的比较_经济论文

时间:2013-05-10  作者:杨河清,肖鹏燕

论文导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失业问题随着一些内、外因素发生变化而呈现出一些周期性的特点。研究相关的文献及统计数据发现,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五次失业高峰。五次失业高峰的成因、失业类型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
论文关键词:三十年,失业,失业高峰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包括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大制度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的侵袭,这些影响就业的内、外部因素使我国的就业问题变得错综复杂。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中国的就业问题都做过一些研究,在各个不同的阶段都得出过一些结论。但是,正如许多专家所提到的一样,我国的就业、失业问题,有历史因素的影响,有制度因素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因此,用历史视角来比较中国近几次呈现的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些规律性东西,也可以总结我国就业工作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还可以探测未来我国就业可能的发展方向,但这种大历史观视角下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立意于此。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说明

在我国,观测失业现象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本文主要通过观测这两个数据在近三十年的变化,对于一些异常突出点年份视为失业高峰年份。我国就业统计制度存在许多的不完善地方,基于这两个统计数据得到的结论似乎信服力不够。但是,文章只做横向的比较,对绝对数值不作评论。尽管统计制度存在缺陷,但是因为处理手段、口径都是不变化的,所以,这个数据用作横向比较仍然具有比较强的可靠性。当然,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反映我国所有的失业问题,因此,在推论过程中,本文通过与反映时代背景、主要问题的文献对比经济论文,最后得到结论,尽量保证论据的可信性。

二、三个失业高峰及其发生的背景

通过观察相关数据,失业率数据及失业人口数据明显突出的年份是在1979年、1989年、1997年、2003年。

失业

注:1997年前的数据来源于 徐章辉主编《青年失业现状与再就业政策评估研究》2005第57页,1998-2007数据来源于各年份的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数据来源于中经信息网数据。

图1: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万人)及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1978-2008

1979年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为5.4%,登记失业人口为530万[①]。但有文献指出“失业率达5.8%[②]”,“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③]”。从统计年鉴的登记失业率数据来看,这个数据达到了近三十年来的最高峰,此后的年份里,没有任何一个数据超越过5%的界限。1979年的大的社会背景是改革开放的方针已经确定,但是,一切都“百废”而且还要准备“迎新”。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及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我国的经济几乎濒临崩溃。而另一方面,旧有制度的改革释放出大量的失业人员。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就业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扭转带来的城镇就业压力等。这些压力加上中国当时面临的经济形势造就了当时的失业大军。但,随后,随着改革步伐的推进,由于起点低,改革、投资、就业政策的边际效益凸显,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的失业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置。在随后的近十年时间基本保持了“就业的正常状态[④]”论文网站。

而1989年的情形则与1979年的大不一样。1989年,从统计年鉴数据来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下从1988年的2.0%跃升为2.6%,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猛增近90万。在图1中形成了一个突起之点。但是,我国学者冯兰瑞的研究表明,“1989年是十年来就业的低谷、失业的高峰,1989年就业安置率只有47%(实际上达不到这个比率),比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比十年前的1979年还少11个百分点。失业率为3.8%——4%,比上年高出几乎一倍。[⑤]”受时间限制的影响,学者冯兰瑞老师当时认为这个高峰是否会继续往上走无法判断。但是,从现在来看,1989年之后的就业形势明显转好。1989年是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另一个十年的开头。在改革开放头十年过程中,由于新经济成分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我国经济注入了众多活力,由此,在1980-1988年间,就业态势比较好。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一些积攒的次要矛盾问题逐渐凸显。比如,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增加、外贸逆差扩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在当年采取了“压缩社会需求[⑥]”、“严格控制加工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⑦]”。在这种财政和货币“双紧”的政策下,市场疲软,生产停滞。各类企业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倒闭、歇业情况严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了第二个失业高峰。

从图形上来看,第三个非常明显的异军凸起之点发生在2003年。但是,事实上,很多文献

均表明[⑧],1997年左右为我国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异常时期,即另一个高峰时期。笔者认为,我国90年代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图1中尽管没有表现出异突之点,只是因为就业问题一直在膨胀,没有发展出往下走的态势,这段时期的就业情形,事实上,成为了下一个失业高峰的“伏笔”,也是这个时期制度变革的产物。因此,本文也将此阶段认定为我国失业问题上的一段异常严峻时期。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经济论文,1996年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开始跃上3%[⑨]的台阶,而城镇职工下岗人数在1997年突破了千万数字,达到1151[⑩]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7%[?]。有学者甚至这段时期是“城镇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创建国5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也有研究表明,1998年是自1979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压力最大的一年[?]。这些数据都充分透视出1997年左右的失业问题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严峻性。

相对别的高峰年限来看,这个时期的经济背景有其特殊的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失业问题被政府及社会正视。1996年后,尽管经过了3年时间的宏观调控,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带来的失业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得下岗人员问题喷发。在这些大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失业问题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变得更为突出。

2003年的失业高峰从图1中很容易辨别。200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突破4%,2003年跃升为4.3%[?]。这个时期的最突出背景是教育制度改革的效果开始显现,超越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涌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一转近四年的好转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开始抬头向上发展,比2007年增加0.3个百分点。而在相关的报道及文献上也可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确实增加了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

三、五个高峰的失业类型、原因比较

本研究中探讨的是非自愿性失业问题,而非自愿性失业类型有多种,原因也有多种。纵观近三十年来的五次失业高峰,其在失业类型、原因上表现出一些共性,但也有些特性。

其共性的原因表现在:

首先,根据目前学界已经形成的共识,即劳动力需求是派生与产品市场的需求,而就业取决于劳动力需求的短边法则,则,一定时期内的就业形势取决于产品市场的需求,也即一国的经济态势。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失业高峰问题表面上均是短期内劳动力供给超过劳动力需求的结果,也即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吸纳不了这一时期内的劳动力供给,这属于总量性原因,这个原因应该是解释这个几个高峰的直接、表面原因。

其次,当然,因为劳动力市场双方并不是信息对称的,就业的形成也并不是供给、需求双方一触即发的,因此,最后的就业数量不仅取决于需求,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匹配。则,在匹配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事实上,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建立的时间较晚,运行机制并不太完善,所以,这几个失业高峰的形成事实上都有这中间因素的影响。形成这种干扰机制的原因有很多,造成的失业类型也有多种,比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应该来说,这些失业类型是我国失业问题中一直都存在的。

当然,由于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制度不一,其失业的具体原因也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对其进行剖析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我国失业问题的发展历程。

1、第一个失业高峰的原因

1979年左右,知青返城是这个年代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也成为了1979年第一次失业高峰的直接冲击波论文网站。但经济论文,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失业问题在有其历史遗留的根本性原因。

首先,人口增长失控造成劳动力供给压力。由于政策认识的失误,从50年代到70年代(除三年困难时期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千分之二十左右,城镇新增劳动力由解放初的每年80万人增长到1979年的每年300万人[?],再加上历史遗留下的知识青年由农村涌向城市,这两股供给压力最后形成了将近1500万[?]的待业人口,这是造成第一次失业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如果经济的增长可以吸收这两股强大的供给波,那么失业问题便也不存在。但事实上,1979年左右,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结构并为呈现出如此强大的容纳能力。

另外,我们从产业结构的分布实际也能看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结构也决定了其吸纳能力的疲软。按照学界形成的一般观点,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最重要经济力量。但是,1979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能呈现就业活力。这也是就业需求吸纳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事实上,在1979年,我国并未形成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政策、制度仍然处于计划而僵化的状态。劳动力配置缺失“无形的手”的力量一方面导致已经配置的劳动力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使得劳动力配置过程效率低下,这也是造成这一时期失业的一大原因。

2、第二个失业高峰的原因

与第一次失业高峰比较,第二次失业高峰的原因更多的是需求的原因。1988年,我国经济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工业超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严重,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抢购潮”。政府为了调控、治理这种社会需求过旺和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形,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向开始转向专门抑制这种过热的政策。经过一年的治理整顿,直到1989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形势开始出现掉头向下的态势,而且出现了商品市场疲软的现象。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急剧下降。“据估算,1990年全国因经济紧缩停工待工人数达668万人,因停工半停工而放假的人员约有400万人。[?]”经济总需求量的下滑是造成这一时期失业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还有经济结构上的原因。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我国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因这一阶段的政策转向使得这部分经济成分的发展严重受挫。这部分吸收就业的主力军的萎缩更加大了失业问题。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一级价格歧视下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需求曲线及均衡分析—兼与国内相关《西方经济学》编著者商榷
下一篇论文:三方模型下政府采购寻租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_经济论文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