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根据国内外有关工业化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西江经济带各市的统计数据,制定了西江经济带各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西江经济带各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进行了科学客观的判断,并制定出适合西江经济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以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上接云贵、纵贯两广,被称为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西江流域面积35.3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8%,年货运量1.44亿吨,约占全国内河航运里程的20%,水运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全国最大的磷矿、硫铁矿、铝土矿、锡矿以及石灰岩矿等都集中于此,并拥有极其丰富的水电资源,其货运量占我国内河航运总量的20%。我国西南各省区的物产,多经西江水道由澳门运往世界各地,特别是广西,80%的出口商品均由西江外运。因此,大力发展西江经济带经济,加快沿江产业布局与升级,是满足沿西江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为此论文网,充分利用和发挥珠三角(港澳和广深等地)的龙头作用,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开放开发带来的机遇,打造西江开发轴带,把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建设重点,从而带动西江整个流域的开发。但发展西江经济,工业经济是重中之重,中上游城市发展壮大其工业经济,而作为下游城市,广东则考虑减轻工业污染,环境清洁等因素,因此,以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构建成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战略新格局,对于推动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工业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广西全区响应十六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意见,加速推行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19%以上,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5%。其中,西江经济带各城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除百色和来宾市外,均超过了全区工业增长的平均水平。但同时,各市的增长水平都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可信度减弱。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江经济带广西沿江各城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找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是发展和壮大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
表1 西江经济带(广西区)各城市工业增长率一览表
工业增长率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平均增长率
|
南 宁 市
|
31.30%
|
33.97%
|
28.38%
|
23.36%
|
12.94%
|
25.99%
|
柳 州 市
|
32.72%
|
32.23%
|
27.47%
|
25.44%
|
15.03%
|
26.58%
|
防 城港 市
|
28.56%
|
43.38%
|
56.62%
|
37.72%
|
16.25%
|
36.51%
|
贵 港 市
|
63.50%
|
23.14%
|
44.69%
|
23.45%
|
11.77%
|
33.31%
|
玉 林 市
|
2.99%
|
101.65%
|
26.71%
|
23.13%
|
18.96%
|
34.69%
|
百 色 市
|
27.03%
|
43.25%
|
20.08%
|
24.97%
|
1.25%
|
23.32%
|
来 宾 市
|
30.31%
|
20.49%
|
24.77%
|
15.59%
|
6.89%
|
19.61%
|
二、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西江沿江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国际及国内通行的指标体系,分9大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利用以下具体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城镇化率 (3)产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5)用信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6)技术进步贡献率; (7)全员劳动生产率;(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上述8个指标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主要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信息化程度、科技创新与进步、经济效益、环境污染主要反映工业化之所以是“新型”的指标。
(二)评价方法
(1) 权数问题
各项指标的权数大小,主要依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同时适当考虑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具体情况和计算上的一些技术因素,通过专家咨询来确定。
(2) 标准值的确定
标准值的确定主要是参照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以及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标准值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表
指标
|
单位
|
权数
|
初期
|
中期
|
后期
|
人均GDP
|
万元/人
|
24
|
1.5以下
|
1.5-4.0
|
4.0以上
|
城镇化率
|
%
|
10
|
40以下
|
40-60
|
60以上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
|
14
|
15以上
|
8-15
|
8以下
|
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
%
|
6
|
20以上
|
15-20
|
15以下
|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
|
12
|
8以下
|
8-15
|
15以上
|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
|
12
|
50以下
|
50-70
|
70以上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6
|
8以下
|
8-15
|
15以上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
8
|
90以下
|
90-95
|
95以上
|
(3) 评价公式
考虑到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社会、科技、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集合体,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高,并不能替代另一个方面的水平低,因而选择以达到标准值为限,超过不扣分。这样计算,只要有一项指标达不到标准值,工业化的综合评分就会低于 100%,这正好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还有不足之处。具体公式为
,当为效益类指标时, ,否则 。其中, 为指标实际值, 为评价标准值, 为权数。约束条件是 (或 ) 。
经过计算出的结果,按照如下标准判断其所处阶段:当S ≥ 85分,定义为达到对应标准值所在阶段的最好水平,可以进行下个阶段的评价;50 ≤ S < 85,则说明此时正处于标准值所对应的阶段;S < 50,说明目前没有达到这个阶段水平,要降低一个阶段进行评价。
(三)评价分析
表3 西江经济带各城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及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最终得分表
指标
|
单位
|
权数
|
百 色
|
南宁
|
柳州
|
梧州
|
来宾
|
贵港
|
玉林
|
人均GDP
|
元/人
|
24
|
12424
|
21829
|
28291
|
14776
|
13180
|
10215
|
12033
|
城镇化率
|
%
|
10
|
32.05
|
50.48
|
50.47
|
42.35
|
32.55
|
34.38
|
36.54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
|
14
|
20.04%
|
13.93%
|
8.65%
|
15.33%
|
26.51%
|
22.14%
|
22.25%
|
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
%
|
6
|
86.6%
|
62.2%
|
66.3%
|
87.0%
|
92.6%
|
88.2%
|
87.7%
|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
|
12
|
9.30%
|
9.58%
|
6.97%
|
8.22%
|
8.61%
|
8.92%
|
9.87%
|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
|
12
|
45%
|
68%
|
72%
|
38%
|
36%
|
40%
|
41%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
|
6
|
1.02
|
1.31
|
3.07
|
1.49
|
0.85
|
0.71
|
0.80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
8
|
13.71
|
99.42
|
87.75
|
26.73
|
34.43
|
66.10
|
47.22
|
合计
|
|
100
|
71.71
|
90.76
|
90.06
|
80.54
|
69.27
|
70.42
|
72.64
|
由表3可知论文网,南宁和柳州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评价得分均超过85分,可以进入新型工业化中期评价,而包括梧州在内的其余5个城市还均处在新型工业化初期阶段。如果以新型工业化中期标准评价各城市南宁和柳州得分值分别为56.81和58.71,均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大部分指标数值偏低,表现出滞阻各市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现以发展最好的柳州为例进行分析。柳州在“十一五”期间,工业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发展,但是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过多依赖支柱产业,其中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4强,新兴产业比较太少,其中新材料、生物和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及软件开发业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左右,而全国新型工业城市此类产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例已达20%以上。其次,作为体现新型工业、产业集聚效益较高的园区经济,柳州虽然有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但是园区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城市,也低于同期南宁和桂林水平,且差距明显。因此,虽然柳州处在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带有工业发展方式粗放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力不强等特征,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仍需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产业,加速推进广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加速推进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西江经济带广西境内各城市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资源和要素的驱动,呈现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城市不能再因循旧有增长模式,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以实现工业化既好又快地发展,努力缩小与其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1)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分工协作
《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纲》基本成型,了该规划除了将平衡广西内北部湾经济区以外地区的发展外,同时也将把西南地区和珠三角串联起来。因此,西江广西境内各城市要加快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对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配套能力,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战略优势,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2)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要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技术强带”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托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制造业,壮大加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论文网,提高资源和工业用地的综合利用率。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原则,以节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3) 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战略
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强技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精心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抢抓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等建设契机,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设施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内容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4)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型工业,重点抓好制造业和加工业的扩能技改、环保技改和安全技改,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技术,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专利技术、新型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工业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全面推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兴企的发展道路。
(5)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加大中心城镇发展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或中心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为此必须以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工业成果孵化的主要基地,使园区成为工业企业相对聚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和具有高效、齐全配套的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基地。
参考文献:
[1]杜静,陆小成.新型工业化中产业集群绿色创新的对策选择——以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1):76-79.
[2]罗永乐.广西新型工业化推行效果评析及进一步发展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0,(6):9-13.
[3]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9(12):6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