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内学者对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
陈光祖(2007)认为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离不开网络,因此“超制造业”是两者融合的最佳模式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周旭霞(2008)在《产业融合:浙江民营企业的一种创新模式》一文中,总结了浙江民营企业中产业融合的四种模式:多维融合的模式、技术融合的模式、资源融合的模式以及人才融合的模式。其中多维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传统风格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模式、产业集群与特色商业的融合模式、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模式以及自主创业与政策扶持的融合模式。王振如,钱静(2009)在《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一文中根据北京市郊区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所凸现的人文主题,将其融合的主要类型归为古村落观览型、农事体验型、度假休闲型、传统教育型、科普教育型、新村风貌展示型;根据形成的核心要素将融合的类型归为田园式、山水式、庭院式、遗址式、寺院式、古建筑式。
(七)国内学者对产业融合和新型工业化关系的研究
周振华(2003)从信息化历史背景考察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本质区别,指出只有引人信息产业融合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才能赋予传统工业化以崭新的摘要依据。此外产业融合模式,他还从技术、业务和微观组织基础等角度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产业层面融合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建议。张继良、杨仁发(2008)指出中国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不同产业之间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工业、在产业融合中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三、简评
产业融合理论是当今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之一。国内外的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已经广泛涉及了产业融合的内涵、动因、类型、应对战略等方面。在某些方面,例如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技术变革对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产业融合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等问题上,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产业融合目前只发生在某些产业,所以对它的研究仍没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仅仅局限于就现象谈现象,对产业融合的实质分析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融合的内涵界定不统一,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技术、产品、产业、创新等视角来进行的。虽然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可以反映产业融合不同方面特征,增加我们对产业融合各种现象的认识,但也极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案例研究出发产业融合模式,对现象及产业融合的动因给予一些解释,但关于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影响的本质框架方面,仍没有给出阐述和精确的解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此外,在论证产业融合的动因等方面时,基本上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影响到理论的影响力与解释力。在产业融合的识别及各因素的相关性实证研究中,对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品融合及市场融合等相互关系缺少深入的研究。
此外,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还凤毛麟角,并且既有的研究也很不系统,有的学者将产业融合模式与类型混为一谈,有的学者虽然提出了某种具体模式,但只是点到即止,并未做深入阐述,因而理论意义不大。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融合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则标志着“两化”融合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我国当前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不同产业之间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工业,利用产业融合来更好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我国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战略选择。鉴于产业融合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对这一前沿的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对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mmission,Green Paper on the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