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从思想源流、内涵、类型、模式、动因、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战略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对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学界更加深入地展开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做些基础工作。
论文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内涵,产业融合动因,产业融合模式
一、引言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最初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部门,之后伴随着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产业的边界逐渐趋于模糊,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现今,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产业融合模式,影响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产业融合可能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广泛态势,并深刻影响着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一)产业融合思想源流的研究
产业融合虽然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理论课题,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以及马歇尔等经济学家就观察到了产业融合的某些端倪并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指出了分工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趋于收敛,出现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这实际上就是融合思想的发端。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展示了他对产业融合的朦胧感知和预见。他说:“…当分工的精细不断增大时,名义不同的各种行业之间的分界线,有许多正在缩小,而且不难越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马克思、马歇尔虽然萌发过产业融合的思想,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产业融合的范畴和理论框架。
(二)产业融合内涵的研究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Rosenberg对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技术的演变的研究当中。1963年,他在《机械工具产业技术进步》一文中指出,在19世纪中期产业融合模式,相似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产业时,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的机械工具产业就出现了。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于相同的一套生产技术,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看,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Sahal&
Dosi也提出了相似的技术关联型产业融合概念。1978年,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描述了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且三个圆圈将会在2000年时几乎完全重合。Negrouponte通过这个著名图例第一次将不同产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这一远见卓识演示出来。植草益在《产业组织理论》(1987)一书提到产业融合的概念,认为产业融合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而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John Sculley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认为,通信、消费电子产品、媒体和计算机还可以作为独立的产业存在,通过不同的发送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日益成为“信息电器”,商业也将逐步利用数字技术产业融合模式,并导致各产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Greenstein&Khama(1997)以数字融合为基础,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主要是针对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岭言(2001)认为,新旧经济的“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成为新的企业。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厉无畏(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马健(2002)在对西方产业融合理论进行研究之后认为: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条件下,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经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问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产业融合模式,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问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周振华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其专著《信息化与产业融合》(2003)中,他指出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但导致了许多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出现,开辟了新市场,使更多的新参与者进入,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还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带来了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张继良、杨仁发(2008)认为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新产业的经济现象。
(三)产业融合类型的研究
Greenstei&Tarun(1997)认为从产品视角可以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从价值链视角产业融合则可分为采购融合、生产融合和分销融合。Pennings&Puranam(2001)从市场角度把产业融合分为供给方面融合和需求方面融合。供给方面融合主要是技术融合,需求方面融合则主要是产品融合。Wegberg
(2002)按成因将产业融合分为两大类:需求驱动型产业融合和供给驱动型产业融合。需求驱动型产业融合是指社会经济状况相似性、消费者偏好形成跨产业需求、多种产品联合使用的相互补充、政府规制放松等因素驱动的产业融合;供给驱动型产业融合则是指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融合。Stieglitz(2004)将产业融合分为技术替代性融合、技术互补性融合、产品替代性融合和产品互补性融合四种基本类型,指出产业融合无论是技术融合还是产品融合,都是一个包含三个具体阶段的动态化过程。
厉无畏(2002)认为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其主要方式有三种: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胡汉辉(2003)将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产业渗透指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产业融合模式,产业交叉是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产业重组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融合。吴颖、刘志迎(2005)将产业融合归纳为高科技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传统三次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传统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以及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等四种类型。于刃刚等(2006)认为产业融合可分为部分融合与全面融合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即:由于技术创新、政府放松管制等因素使不同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形成一个新产业,若原产业还存在,则称为部分融合;若原产业不再存在,则称为全面融合。
(四)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战略的研究
Estabrooks(1995)探讨了计算机、通信、媒体、娱乐业和金融服务业等行业的许多公司对规制和技术变化的战略反映,并着重描述了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采取的跨融合产业经营的多元化战略反映。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绿皮书指出了可能阻碍融合发展的现实与潜在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来自现有市场和技术发展方面的问题,另外一些因素则来自传统的政府管制。由此,绿皮书进一步了讨论如何制定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规则,并提出了改革政府管制的相关建议。Ono&Aoki用实证分析来对产业融合和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两人在1998年构建了一个以三维坐标表示的立方体为核心表述的理论框架,并依此来阐述电信、广播等媒体信息服务融合的实质即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和从低带宽到高带宽,基本上反映了该领域的产业融合实质与方向。植草益(2001)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他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产业融合模式,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中;在工业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Pennings&Puranam(2001)
研究了电子成像产业的案例,认为该产业是利用摄影技术、电脑硬件和软件以及电子学之间的融合所创造出来的。他们提出了市场融合的概念,区分了需求方融合和供给方融合,并系统分析了融合过程中公司的应对战略。Malhotra(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建立了一个便于理解和测算产业融合的概念性框架,认为企业对产业融合两个很有意义的战略反映:进入融合产业的多元化和通过收购活动进行产业内扩张。
于刃刚在《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一文中,提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已经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其著作《产业融合论》(2006)首次突破了同类文献一般只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融合例证的套路,明确说明了产业融合不仅发生在信息通信和传媒领域,而是已经拓展到很多产业之中。刘继、李磊(2008)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得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它是由产业网络发展的演化内在机制决定的,并在对产业一技术交联网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对产业融合的贡献广度和贡献深度,并对产业网络融合进行了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杨颖(2008)从产业融合的理论视角对当前旅游业多业态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旅游业正在与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进行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模式,产业价值链不断被解构和重组,并表现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特征。王莉,李艳云(2008)认为现代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信息技术和传统物流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等传统物流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是新兴的产业革命。
(五)产业融合动因的研究
植草益(2001)认为从产业融合的原因来说,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规制的放松。欧洲委员会“绿皮书”强调技术和放松规制是产业融合产生的基本原因。Yoffie通过对信息产业的融合现象研究发现半导体、软件、数字通讯技术发展、政府放松规制以及管理创新是产业融合的三个最主要驱动力,并强调在三者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才得以发生。
张磊 (2001)认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半导体、软件和数字通信技术,政府放松管制,管理创新。厉无畏(2003)提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作用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l>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聂子龙、李浩(2003)认为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融合模式,企业不断谋求发展与扩张已成为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马健在《产业融合论》(2006)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他认为,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给产业融合带来了必要性和可能性。经济管制的放松则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管制的放松导致其它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胡金星(2008)探讨了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条件,他认为产业融合产生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它是在产业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与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等前提条件作用下产生的。只有努力满足这些因素,才能促进产业融合的产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