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综述_生态工业园区

时间:2012-03-18  作者:秩名
  同时,它也是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工具,在清洁生产审计、产品生态设计、废物管理、生态工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LCA还很不完善,其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LCA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二是LCA只考虑了生态环境、人体健康、资源消耗等方面的问题,不涉及技术、经济或社会效果(如质量、性能、成本、盈利等)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必须结合没有涉及到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才能使此方法更加完善[11]

(二)物质与能源流动分析法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经济系统特别是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原料与能源流动分析的研究领域。其主要观点是:人类的经济系统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生态系统中原料与能量流动相类似,是一个将原料、能源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流动过程。该理论通过对工业系统中原料与能源流动:包括从原料的采集、生产、消费和最终处置等运行过程的分析,研究这些流动对经济、社会与环境影响,及如何减少其影响的问题。该方法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原料提取、使用和其最后不管是作为废物还是作为再度使用的资源的系统方法,并试图超越描述性的分析而进行较为严格的量化,以便找出在经济系统原料与能量流动以及环境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依据。

Ayres(1997)等人通过对经济运行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生态工业园区,并提出了工业代谢的理论[14]。该理论分析了原材料和能源以及劳动在一种稳定条件下转化为最终产品和废物的所有物理过程。在工业系统中,企业之间通过提供产品或某种服务建立了相互关系,并通过各种工艺过程,把原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同时产生各种废弃物。一个从事加工制造的企业就是把原材料转变成产品和废物的单位。因此,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就必然涉及到自然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大流动。

(三)物质减量化法

物质减量化是为解决资源萎缩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矛盾而提出的另一种研究思路:如果人类在世界人口增长迅速的情况下,既想享有高水平的生活,又想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那么只有在同样多的甚至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产品与服务。不同学者对物质减量化做出了不同定义[9]。Wernick等人(1996)指出,物质减量化是指服务于经济功能所需要的物质量绝对或相对减少;Herman等(1989)认为物质减量化是在最终工业产品中所用物质的重量随着时间的递减;Bemardini和Galli等(1993)指出,物质减量化是在经济活动中,原材料利用强度的减少,其衡量指标是以物理单位表示的物质消耗量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尽管各学者的定义不一,但其核心都在于提高物质的利用效率。目前提出的实现产品物质减量化的途径有:①能量再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②产品的耐久性设计和再设计,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物质的可循环性;③产品的修理、再利用和再制造,提高产品的易替换能力和可长期利用性;④智能材料的研发,如纳米技术的利用;⑤能源脱碳,减少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等。

(四)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实践,它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在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生态工业园区,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的友好,所以称之为生态工业园区。

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的出现与其所取得的进展,为工业生态理论的实践提供了现实的模型。20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首的一些学者基于产业生态学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y,EIP)的概念。EIP方法提出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把人造的工业体系融入整个生态圈中,从而减少工业生产过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通过密切产业联系、加强废物利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Cote及 Moran等分别从EIP的动作目标角度及EIP内的合作机制给出了EIP的定义。Lowe和Warren(1997)指出生态工业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企业间的合作以及企业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合作和互动是自愿甚至是自发的,成员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以保证EIP的效率,其动力在于利益的驱动。他们认为,由于EIP的基础在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因此每一个EIP都应有一体化的资源再生体系作为园区运转的支撑,这是EIP区别于其他工业园区的重要特征,可称之为生态基础设施[13]

四、产业生态理论发展的趋势

(一)生态产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也是生态产业系统这个经济子系统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生态产业系统的低物质化,从源头上对各个产业进行非物质和脱碳的研究,是实现生态产业系统的重要方向。这也就成为了当今热点研究领域。

(二)在生态产业系统早期的研究中,技术是其研究的重点

虽然现在对其研究领域进行了较大的扩展,但如何通过生态技术实现产业化技术开发实现末端废物的再利用的生态化,特别是对链接技术的研究,仍将是研究焦点之一。

(三)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工业园区,它是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新文化。这种文化的建立,将在哲学的高度形成对生态产业系统发展的综合影响,包括决策管理、生产运行以及公众消费等各个方面。

(四)生态产业系统发展的制度建设

制度对于生态产业系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各国在法律、政策、市场以及公众参与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试图建立一个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五、产业生态理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产业生态理论的出现被认为将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已引起官、产、学、研的广泛关注。产业生态理论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三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

产业生态理论可以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即围绕产业发展,如何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促进国家以及全球生态产业的发展;

(二)中观层面

产业生态理论应该是企业生态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中涉及企业的竞争力、管理水平、规划方案等。如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规范与标准”等;

(三)微观层面

产业生态理论则是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与生态涉及方法。总之,产业生态理论既是一种分析产业系统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经济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工具,又是一种发展战略与决策支持手段。所以,我国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甚至法律的时候,应该立足长远、积极研究和运用产业生态理论的知识和贡献把握各个层次的全面、和谐、环保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rosch R A.Gallopoulos N. Strategies formanufacturing[J]. Scientific American , 1989 , 261 (3) : 144~152.
[2]Jelinske L W. Industrial ecology: conceptsand approach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2, 89: 800~803.
[3]Allenby.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the AT & T matrix system[J]. Interfaces , 2000 , 30 (3) : 42~54.
[4]Frosch.R A . Industrial ecology: adaptingtechnology for a sustainable world[J]. Environment , 1995 , 37 (10) : 16~37.
[5]Ehrenfeld J R. Industrial ecology: paradigmshift or normal science[J]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 2000 , 44 (2) :229~244.
[6]Kumar C. Industrial Ecology.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Science of USA , 1992 , 89 : 798~799.
[7]Audra J. Choctaw eco-industrial park: anecological approach to industrial land2use planning and design[M].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1998 , 42 (224) : 239~257.
[8]Kothonen J. Some Suggestions for RegionalIndustrial Ecosystems ―extended industrial ecology [ J ] . Eco-Mangementand Auditing ,8(1) :57~69.
[9]邓南圣、吴峰.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
[10]邓南圣等.生命周期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
[11]蔡伟民、郭玉坤.国外产业生态学研究最新进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174―178
[12]Lowe. Ernest , JohnWarren,and Stephen Moran. Discovering Industrial Ecology: anexecutive briefing and sourcebook. Cleveland, OH: Battelle Press.1997,304一311.
[13]周文宗等.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5一56 [14]杨建新等.产业生态学进步理论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2):56-60
[14]刘力.产业生态研究与生态下业园开发模式初探[J] .经济地理,2001,21(5):620一62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一句话经济学_阐释
下一篇论文: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