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规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成本特征
在常规能源使用的初始阶段,其成本主要是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很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规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稀缺,此时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将急剧升高,呈加速上升趋势。目前全球常规能源显然已经是处于后期使用阶段。但与人们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仍然还只是经济成本。
而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基本上只有经济成本,其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由新能源的特性所决定的,但新能源在使用初期其经济成本是十分高昂的,原因是新能源产业除了是属于生态友好的绿色产业外,它目前还属于高技术产业(辜胜阻,2005)[4],因此技术研发成本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新能源所转化的电能成本要远大于常规能源所转化的电能的原因所在。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的研发、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
常规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成本特征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不同时期能源产业成本变化趋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就短期而言,常规能源的成本(仅就经济成本而言)比新能源成本要低,但从长期来看,新能源的成本(哪怕包括全部三种类型的成本)要远低于常规能源成本(哪怕仅仅是经济成本)。因此,为了人类的未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四、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基于经济学成本理论
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我国来说,即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表现为国家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迫使我们发展新能源;机遇表现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使我国占领世界新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指出:“新能源技术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论文网站。就这层意义而言,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称之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一点也不为过。”[5]为了在这次“工业革命”中不再落后于它国,我们必须要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要尽可能的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努力占领相关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对此,笔者基于经济学的成本理论给出一些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一)加强国家资金投入,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需要加强国家资金投入与扶持,原因有二:一是新能源本身的成本特性,和传统能源相比,它没有或极少有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而在市场经济中,生态成本与社会成本有很强的外部性,能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福利,如果国家不在这种外部性上给予补贴,就会导致这种类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为了人类的未来着想,国家和政府应该给予新能源产业以相当的补助。
原因之二是加强国家资金投入,可加快新能源时代的来临,从而引领新时代的工业革命。新能源发展的轨迹可以有两种,如图1所示新能源Ⅰ和新能源Ⅱ。前者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新能源产业通过自身的力量发展成本轨迹,后者是在国家干预下的发展成本轨迹。由于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支持,使得新能源领域相关技术突破加快,因此其成本下降速度大大提升。而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取决于这二者之间的成本的比较。在前一种发展轨迹中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时间是在T0节能减排论文,而后一种发展轨迹替代时间是在T1,显然T1远远早于T0,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快的占领新能源发展的制高点,这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是显而易知的。这也是为何如今各个国家都在强调要加快新能源发展、加强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投入的原因。
(二)结合国情以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发展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有很多种,而每个国家的国情、资源禀赋又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新能源领域平均用力。所谓成本最小,就是强调要结合一国的资源禀赋发展自己最有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的新能源产业;所谓收益最大,即是要使新能源的利用规模最大、使用的人口最多,其收益不仅仅是传统的经济成本的节约,还包括生态收益和社会收益。
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依次是:洁净煤利用技术、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智能电网的建设以及风能、光伏电能、电池技术、热核能等的研究与开发。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煤的开采与利用大国,占所有能源使用量的70%以上,因此研发洁净煤利用技术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还占国民人口数的大多数,利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给广大农村人口带来很大的实惠,将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环保水平;电能是最为常见也最方便的二次能源,在未来也还将大量使用,而智能电网的开发就是为了例如风能、太阳能这些新能源的发展扫平道路;未来电动汽车能否更早、更好、更广的利用,关键在于电池及相关技术的突破,而电池技术目前我国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持这一优势。
(三)整合各种资源,减少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无序发展
国家在促进新能源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避免新能源产业的无序发展和重复投入问题,因此应该在政策层面上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规范,如行业标准等,就应优先制定。在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前提下,要关键技术领域还要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强强联合,以加快技术的突破。而在一些具有基础技术性技术领域,则应主张产学研一体化,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优势而避免各自的劣势,既保证研发人员和企业的投入积极性,又使基础技术能更快的为全社会所享用,提高先进技术的普及速度。
参考文献:
[1][2]“十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能源发展战略研究[C].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PP99-109,P47.
[3]王玉庆: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C].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能源战略和改革国际研讨会.北京,2003年11月。
[4]辜胜阻.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9月23日第015版。
[5]王仁贵.中国竞逐新能源制高点[J].瞭望新闻周刊,2010,(20):32-34.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